“金钱不能买什么?”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发现,他能在这个问题下面列出的答案越来越少。
一雨天出租车能否加价,企业掏钱能否换取污染环境的权利,以礼金取代为朋友精心挑选礼物是最大程度保值还是会损伤友情,给献血者物质补偿会激励献血者的热情还是相反……当金钱与市场的力量侵入社会生活越来越多的领域时,有人担心,如果放纵市场力量的无限壮大,可能会引发始料未及的后果,会毁掉我们所珍视的某种意义与价值。“桑德尔之问”用形象化的表述道出了这种担心。
美国学者所观察和研究的,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成熟的社会。今天,市场经济在中国正在走向全面和成熟,市场机制在资源分配中的高效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竞争中提升生产效率和社会福利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显现。市场经济的奥妙正在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成本与回报”的经济学思维被越来越多地用来解释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
当人们一遍遍重申“看不见的手”时,同样为斯密所强调的“同情”似乎渐行渐远。如果金钱可以在我们的社会畅行无阻、无所不能,那么其后果是不是我们能够预期的或愿意承受的?
二“经济学家所关注的并不是人类最高贵的动机,而是人类的获益欲望。”那么,人们的美德如利他主义、仁慈、慷慨、团结和公民职责,在什么情况下以什么方式影响人的行为,需要我们借助经济学之外的视角去寻求答案。
以礼金取代礼物送给朋友,赞成者认为,它可以避免朋友不喜欢礼物而使送礼者支出的价值贬损,持不同意见者会认为,它不再包含精心挑选礼物所蕴涵的浓浓友情。对此,没人强求一致,但至少,我们应意识到以礼金取代礼物的方式正在悄悄改变着传统意义上朋友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不是对此视而不见。
“金钱万能论”不能解释的现象还有很多。
认识金钱的力量,有助于我们准确画出人的行为动机的图谱,在此基础之上社会政策的设计,更能事半功倍,而不是相反。
在以色列的一所学校,常有家长无法按时接送子女,老师不得不延时加班,学校因此对这些家长实行罚款,但罚款之后,家长迟到的情况更严重了,原本家长因为迟到所产生的不安和内疚,因为罚款而变得理所应当,学校反而成为服务方,必须为迟到的家长们延长照顾孩子的时间。这一例子对于不少动不动就动用罚款的学校教育、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等,不乏启示意义。
三事实上,很多人认为,市场规范并不适用于诸如家庭生活、友谊、教育、环境等领域,但对市场侵入这些社会领域的苗头,我们不该失去敏感,不能因无奈而默认或见怪不怪。
2011年5月23日,清华大学原第四教学楼冠名“真维斯”一事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质疑,中国最好的国立大学都唯利是图吗?如果清华大学都向“钱”看,中国大学教育的精神不能不让所有的中国人惊悸。
或许,人们深层次的担忧更在于:如果任凭资本的逻辑在苍茫大地主宰沉浮,有血有肉的人会不会变得无情无义无趣无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不会变得六亲不认、麻木不仁?对金钱贪婪本性无限纵容,会不会彻底毁掉我们灵魂深处最后一点崇高与神圣的追求、最后一丝高雅与浪漫、最后一缕诗情画意?
也许,划定一个明晰的市场逻辑的运用限度,以确定金钱当止于何处并不容易,但是对这种界限保持警惕则是必须的,这应该是“桑德尔之问”的最重要价值。
(《中国青年报》6.9 李文 刘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