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宣布的最新数字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已有博物馆4165家,比2012年增加了299家;全年接待人数超过6亿人次。
“近三年,我们差不多是以每天一座的速度在建造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说。
“政府重视博物馆建设,这本身是好事。”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陆建松说,但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中国博物馆建设更多是长官意志的体现。“为什么要建,如何建,建成怎样,往往由政府或领导决定,成了装点门面的摆设。很多领导都是跟风,人家多大,就要比人家大。”
博物馆“高烧”的后果,便是大而无物。“一些地方博物馆建造得很壮观,但因为没有藏品,结果被迫改作大商场。”陆建松说。
更糟糕的是,许多地方官员重建筑、轻展览。主次颠倒的结果,导致本该是博物馆建设最重要的展览筹建费用捉襟见肘。有些博物馆许多展陈品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变。
这种“注重建设、不注重软件”的背后,在陆建松看来,和用人制度上的弊端有关。在一些地方,博物馆成了安排关系户的通道,“专业人才进不来,非专业人员挤破门”。陆建松举例说,全国每年文博专业的招生不到300人,但这么少的专业人员毕业后,就业却成了难题,“中小博物馆不要”。这直接导致不少博物馆展陈能力低下。
多位建筑界和文博界的专家表示,“建筑一流,管理二流,人才三流”是中国许多博物馆的写照,威胁着博物馆业的健康发展。
(《南方周末》6.5 吕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