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6月05日 星期四

    民企涉足军工,阻碍在哪儿

    《 文摘报 》( 2014年06月05日   01 版)

        解放军总装备部将出台简化军品市场准入程序等多项措施,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军队装备建设,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步伐。    

        大规模的政策利好下,接近某军工科技集团的人士说,现在的军民融合多以军企为主体,为了释放军企多余的生产力,提高效能创造收入,原有的生产线往往按照军用和民用4∶6的比例进行生产,保证为部队服务的同时,也为市场服务。

        军企大步向前寻找新市场,民企却面临这样的困境:门槛高,前进难。

        由于军工行业自成体系,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配套相对封闭。一些军工单位凭借武器系统总体的优势地位,在配套任务分工上不可避免地向内部倾斜,“特定领域民企基本无法插足”。    

        《舰载武器》杂志执行主编石宏说,在军工领域,目前民企参与“后勤、辅助用品、被服防化和边角的外包工作比较多”。    

        “隔行如隔山”,横亘在民企与军企之间的,还不仅仅是技术。    

        从市场参与来看,民企与军企的根本区别在于产品定位。民企着眼于利润最大化,需要控制成本;但对于传统军企,有许多特种军品的订货量很少,限于几辆或者几十辆。 由于许多装备的订购模式为“三自一参与”,即:企业自筹资金、自主研制、自主开发,军方参与,这就意味着军方前期投入和科研费几乎没有。 “研制很久,风险就很高,建立生产线、制造模具都很昂贵。”一旦成本过高,多数民企就会望而却步。

        另一个问题则是,民企涉足军工,军工装备的核心技术如何做到保密。业内人士说,部队和企业之间都会有保密协议,此外还会有专人经常检查保密做得好不好,“查好了,才会跟你做生意”。 

        民资在军品生产中应该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根据测算,2014年装备订单将近三千亿元,这比十年前翻了几番。尽管如此,面对国家安全的复杂局面,这笔支出估计不会让中国军队感到宽裕。利用有限的军费投入,实现既定建设目标,倒逼着军方必须转型。

        (《南方周末》5.29 刘志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