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换来医疗体制的健康,北京市卫计委决定取消特需医疗。
尽管具体时间还未确定,消息刚一发布,各路观点的交锋便足以让人感受到这一做法的风险和难度。
赞同取消者认为,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就像是对贫穷的一种嘲弄。
曾有媒体描述中国大城市公立医院的现状是:花数十倍于普通挂号价格的费用,就可以挂特需门诊,从而免去彻夜排队的辛苦,更为便捷地得到顶级专家的诊治;而支付4到5倍于普通病房的价钱换来的一张特需病床,其背后所包含的意义,还可能包括:专家一对一的服务,护士更为细致的照顾,以及做检查时得以插队优先的特权。
一位借助私人关系帮妻子成功入住特需病房的男士感慨道,“现在的有钱人太多了。不动用些私人关系,举着钱都不一定住得进来。”
心血管内科专家周乐今说,“公立医院应该是公正、公平的。把最好的专家资源集中在特需,老百姓却难以企及,这显然背离了公立医院的宗旨。”
然而,反对取消者则认为, “特需门诊是我们普通百姓唯一的福利了。”
对这些人来说,相比于黄牛手中动辄上千元的高价普通门诊号,最高300元的特需门诊号显然是一个可能的选择:他们可以在挂号当天就看上最顶级的专家,还省去了因为等号可能要花费的住宿和吃饭的费用。
此外,有专家称,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在目前政府差额拨款及其他相关体制机制尚未配套改革的情况下,特需医疗是实现其自身收支平衡,弥补资金不足的重要来源。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特需病床虽然不足总病床数的10%,但其收入却差不多占到总收入的60%。
上述专家举例说:“假如国家投入给医院的经费只够医院一年接诊5000个病人,做3000个手术,那医院就只能按照这个标准完成任务,剩下的患者交给社会医疗资源。”但他怀疑,社会医疗资源是否有能力承接这项任务。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廖新波认为,公立医院要取消特需医疗,政府必须在三个方面齐头并进:建立公立医院完善的财政补偿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办医和对公立医院朝着公益性方向的引导。”至于特需医疗什么时候取消,“这三个方面准备好了,随时都是消除特需的最好时机”。
(《中国青年报》5.28 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