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甚至一些媒体上出现一种现象,过分强调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甚至以当年国民党的口气,批评中共“游而不击”“乘机坐大”。但事实告诉我们,在敌后坐是坐不住的。
两种持久战
其实,当年国民党也提出过持久战的原则,许多人都想到过,对付日本要用“拖”的办法。1937年8月上旬,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时,便准备以持久抗战为方针,不过,他们又心存侥幸,盼望能在国际干预下迅速解决问题。“八一三”上海抗战时,蒋介石说:“上海这一仗,是要打给外国人看。”后来,淞沪抗战失败,美英苏又都未介入,蒋介石就想通过节节抵抗,把全部军力逐渐西移。只是,这一构想虽然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却丢弃了中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并不利于持久抗战。国民党所谓的“以空间换时间”就变成一种消极的拖延战术。
同样是打持久战,中国共产党越打越强,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意志却日益削弱。从1938年年末至1944年春,在从内蒙古河套至两广的数千公里的正面战场战线上,日军每年只发动一两次“活塞式攻击”,掠夺些物资就撤退,国民党军队则基本上是消极坐守,打一些防御性的会战(除了为打通国际援助运输线,而实行过唯一的一次反攻缅甸北部和滇西的攻势外,从不发起进攻战役)。由于中国战场激战减少,1940年以后,日军在中国关内的兵力由1938年的85万人减少到60余万人。不仅如此,在中国战场的日军,也只有一半用于同国民党军正面对峙,其余则用于“扫荡”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也就是说,拥有400万军队的国民党当局,却在抗战多数时间内只牵制了不过30余万日军!
国民党在敌后待不住
看到八路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武汉失守后,蒋介石在南岳军事会议上也宣布:“二期抗战,以游击战为重点。”
国民党先后有50万以上的军队进入敌后,但这么多的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却没有打成。为了训练游击战的干部,蒋介石于1939年在湖南衡山开办了“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共产党的教员们坦率地介绍了打游击战的根本前提是军民打成一片,官兵同甘共苦。国民党军官兵听后无不叹息——不要说军长、师长,就是要求连长与士兵过一样的生活也办不到。
国民党在敌后的部队建立不起根据地,向民间掠夺则更结怨于老百姓。在日军的“扫荡”下,许多部队陷入“游而不击”、东躲西藏的状态之中,时间长了也不是办法,有的就逃回了大后方,有的则投降日本当了伪军。此外,还有部分国民党军与八路军、新四军搞摩擦,又遭到消灭。这样,1943年以后,日军后方的国民党军就基本没有了。
八路军的弹药消耗比
八路军出师到抗日前线时,3万多部队只有1万多支枪,还有些人扛着长矛。解放区枪支弹药的来源主要靠战场缴获,由于日军极为凶悍,即使被包围也往往会顽抗到最后一枪一弹,打伪军时缴枪缴子弹才多一些。后来解放区兵工厂也生产少量子弹,却主要是靠拾回的弹壳复装,质量很差。
通过各战略区向中共中央的报告,可估算出八路军、新四军的子弹总消耗量在3000万至4000万发、手榴弹约800万枚。除去反顽(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作战的部分消耗,按杀伤52万日军和同样数量伪军的战果统计,平均每毙伤一敌军消耗约30发子弹、7枚手榴弹。新四军歼灭日军最多的一仗——车桥之战的统计是:毙伤日军465人和伪军483人,共消耗子弹9993发,平均杀伤一敌只消耗十余发子弹。
中共在敌后战场弹药消耗比例之少,在当时世界上是罕见的,因为一战中参战国平均毙伤一名敌军需消耗子弹2000发以上。在二战中,这一数字是5000发。这样的仗中国人打不起,抗日战争中的敌后解放区军队更打不起。所以,“百团大战”之后,八路军对日军作战又全面采取游击战作战。
(《世界军事》2014年第9期 徐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