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和没上大学,在1980年代,绝对是一个分水岭。但在今天,这样的分水岭已经越来越小了。生活在底层的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子弟,即使上了大学,一些人也依旧摆脱不了困窘的命运;即使名校的研究生毕业,也有找不到合适工作的。
社会的层级,从中小学教育就已经开始了。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乡村,或者城里比较差的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考试能力相对就弱。尽管大学扩招,上大学不难,但这样差的学校出来的学生,只能上二本和三本的大学,毕业之后的前景,在入学时就基本确定了。
其实,读书改变命运,应该是读书改变人。通过读书,人变了,改变之后的人,未必就一定会飞黄腾达,取得成功。有的时候,恰恰相反,在人被读书改变之后,反而有可能变得不那么具有功利性,对成功的热衷会大幅度降低。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渴望被读书而改变。这样的改变,主要是读书让人们打开了眼界,开拓了视野,增加了内涵。一个读书人与非读书人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气质与人生态度上。当然,这样的改变,跟人在物质上的成功,没有正相关。
可惜,很多时候,我们只会说读书或者知识改变命运,不会说改变人。因为一个功利的民族,干点什么,首先想到的就是物质、地位上的回报。当然,即使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我们的学生真的读书了吗?很多人上大学,仅仅是为了拿那个文凭,读书这点事,他们根本就没学会。
(《深圳特区报》4.22 张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