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国家公祭日与公共史学

    《 文摘报 》( 2014年04月29日   06 版)

        近日,全国人大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笔者认为,确定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不仅是对日本右翼势力强有力的回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是加强公共史学建设,普及历史常识,增强民众史学意识,引导广大民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的重大举措。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公共史学在西方兴起。公共史学是相对于从事专深研究的学院派史学而言的,是指将史学研究成果转化成常识,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或影像图片来向公众传播和普及历史知识的史学活动。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却离大众越来越远,公共史学基本处于缺失状态。近些年来,一些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开始以通俗的语言来书写历史,一些学者也尝试从书斋走向大众。这些走向大众的历史传播活动虽然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由于缺乏一种自觉的反思意识,由于缺乏公众的参与而导致的大众主体意识的缺失,大众所获得的仅仅是有趣和好玩,大众的历史记忆并没有被唤醒。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公祭日的作用,我们必须将其作为建设中国公共史学的一个重要举措和契机。基于此,我们不能仅仅在公祭日当天组织官方的祭祀仪式,更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学术纪念活动,还需要在公祭日前后组织各种旨在向公众(包括外国公众)传播历史知识,激发公众参与的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比如利用博物馆、图书馆举办与抗日战争有关的讲座,与海内外有关机构共同抢救性发掘相关资料,等等。

        (《光明日报》4.23 张献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