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曾经点燃了一代文学爱好者的兴趣和热情。
墨西哥时间4月17日,加希亚·马尔克斯去世。
对于有一些年龄、尤其曾有着文学梦想的人来说,马尔克斯的死肯定是一件大事。因为作为一个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将拉美文学“爆炸”带进中国读者视野的作家,马尔克斯曾经点燃了一代文学爱好者的兴趣和热情,并成为他们的导师和朋友。
从《百年孤独》到晚年的《苦妓追忆录》,他的写作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生活,融汇了民族、历史、爱情、死亡等所有重大主题。而他的成功并非偶然。首先,他从索福克勒斯、塞万提斯、卡夫卡、海明威、福克纳、萨特、伍尔芙等古今文学大师那里,从拉美、西班牙乃至东方文化那里汲取精华;其次,他也得益于那个“黄金时代”,在他的前后有一大批同气相求的作家;再次,他的创作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是天赋、勤奋和坚韧的结合。他自言《百年孤独》的写作“从16岁开始”。
不过,马尔克斯的另外一方面似乎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那就是他的现实情怀。他对于民族历史命运的深切忧虑隐藏在小说光怪陆离的情节之中;他认为他的小说不是“魔幻”,而是拉丁美洲的“现实”;他不喜欢博尔赫斯,认为后者的创作是“纯粹的内心的回避”。
2012年,莫言作为第一位中国作家问鼎了诺奖,诺奖给莫言的颁奖辞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此刻面对马尔克斯之死,乐观者也许会视之为伟大作家之间自然嬗替的象征。但是,诺奖并非一个终极目标,换个角度看,我们还未完全走出马尔克斯巨大的光晕。魔幻可借鉴,融汇世界文学而铸就思想难;而对浮泛的社会风气的拒绝、尤其是在对民族命运“现实”的不妥协,更需要勇气。
(京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