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4月24日 星期四

    谁喜欢叛徒

    狄青 《 文摘报 》( 2014年04月24日   05 版)

      清代修《明史》,洪承畴被“钦点”收入了《贰臣传》。

      中国历史鲜有和平易代的例子,每逢朝代更迭,无不是血雨腥风刀光剑影。但明清易代表现得尤为惨烈。除了历史的惯性之外,其中“剃发易服”也见证了更多的血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怎么能说剃就剃?尤其是殷实富庶且知书达理的江南人士,对此更是忍无可忍,一致以死抗争。于是,便有了江阴城灭、嘉定三屠,扬州死难者更高达80万众,一时间“咸以先死为荣,无一顺从者”。而像陈子龙、吴易、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等文人,也纷纷举起反清大旗,不惜慷慨赴死。

      资料显示,皇太极最初是不想南下中原的。1642年明清松山一战,明军惨败,明朝向关外派出议和使者,皇太极接受,并决意明清双方以山海关为界,就此罢战。但投降过来的明军将领却不答应,他们极力撺掇皇太极率兵南下,这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洪承畴。

      洪承畴无疑算是大明王朝的顶梁柱,当过朝廷中枢,做过封疆大吏,1642年,洪承畴50岁那年,在明清松山大战中被俘。最初,洪承畴也短暂绝食,请求速死,但谁也没料到,在没有动刑的情况下,仅仅两个月后,他却跪在皇太极面前以“罪臣”身份请求引兵南下,扫荡中原。

      1663年,为大清南征北讨二十余年的洪承畴死了。刚登上宝座不久的康熙皇帝听从左右建议,低调处理,就这样愣是拖了三年,才不情愿地给洪承畴立了一块碑,最耐人琢磨的是那碑文,让洪承畴的后辈颜面无光,其中写道:“尔洪承畴……我朝平定锦州、松山等处,破明兵十三万时获尔。尔图报豢养之恩,督理绿旗官兵,协同大兵歼逆,首擒伪王,所在著绩……”。与此碑文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乾隆四十年(1775),清政府向全社会发文,表彰明清二朝更迭之际为大明殉国的那些可歌可泣的忠烈之士。陈子龙、史可法、夏允彝等882人被通谥为“节悯”。

      清代修《明史》,洪承畴不出所料,其虽为大清问鼎中原甘做马前卒且立下汗马功劳,却还是被“钦点”收入了《贰臣传》。

      (《今晚报》4.7 狄青)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