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4月19日 星期六

    老子的帮助

    《 文摘报 》( 2014年04月19日   08 版)

        人物简介:

        老子(公元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文5000字左右。

        鲁迅: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胡适: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好的状态是水的状态。水善于给万物以好处,却不争取自身的利益。它不拒绝待在别人不愿意待的地方,所以接近大道。

        它总是待在最适宜的地方(给自己的定位恰到好处),它的心胸深远阔大,它的交往和善亲切,它说话诚信可靠,它为政为得良好、做事做得成功、行动符合时宜。

        由于它不争夺什么,不与谁发生争执,也就不会有什么过错或被埋怨。

        上善若水,是一句名言,也是一句美言,它家喻户晓,朗朗上口。

        上善为什么若水?若水的什么?怎么个若水法?怎么样学习它的那个若水法?老子都没有细讲,仅四个字,给了你想象与解读的空间。这也是老子俭啬主张之体现吧,无声胜有声,少言胜多言。

        同时他讲了居善地:就是说水能够很好地给自己定位,不往上跑,而是往低处走,叫做人往下走,眼睛向下。心善渊:水有广阔的心胸,有很好的容受性,有容乃大,切莫狭隘封闭,鼠肚鸡肠。与善仁:就是说做到与人为善而不是与人为恶,不是一脑门子官司,老看着旁人欠他一百吊钱。言善信:说的是水说到做到,声响到流到,并无虚夸,从不欺世盗名。政(正)善治:水能满足干渴,满足群体的需要,能推动水车,能做到一些需要它做的东西,它有自己的规律和章法,有自己的稳定性规律性与可持续性。这样为政,就不会扰民害民,就不会忽左忽右,强横霸道。事善能:水有水的多方面的能力、能量,冲流,浮载,灌溉,洗涤,溶解,调节,等等,从不失职。动善时:到了一定的高度,受到了一定的推动或者吸引,该启动就启动,不会轻举妄动,也不会麻木不仁。这里的关键是它给自己的定位从低,它不争夺竞争,它从不自出心裁,它永无过失。

        自胜者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了解别人了解外物的人是聪慧智谋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明白坦荡的。

        能够战胜旁人的人是有实力的,能战胜即掌控自身的人才是不可战胜的。

        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从容的、有余裕的。

        能坚持能持续努力的人才是有志气的。

        不迷失自我,不脱离自己的本原,不会忘记自己是老几的人才能成就与保持长久。

        死后而仍然保持着影响与作用的人,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人是真正的长寿。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也是国人自古以来的共识。原因就是自己往往高估自己,溺爱自己,原谅自己,美化自己。一围绕自己立论,便容易丧失掉客观公正全面与应有的严格性。

        战胜自己,目前已经成为一个被用滥了的说法。想不到早在老子时期,已经提出了自胜者强的命题。

        长期以来,知足常乐似乎是自欺欺人的代名词。然而这里是有一个区别的,如果由于知足而放弃了维权和对于不义与非法的抗争,是不足取的。而在个人消费、享受、待遇上知足,是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也是身心健康的标准。陷入永无膺足的贪欲,则只能是罪恶与痛苦的根源。

        知足不是懒惰,不是躺下来,所以老子紧接着讲要坚持努力,离开了坚持的努力,所谓大志就是牛皮空谈。

        事有成败,运有通蹇,不叫苦于背运的阴影之中,不白日做侥幸的美梦,不因焦虑而无端地战栗失眠崩溃,这就叫不失其所,这就叫不失其本,这就叫有长劲,这就叫可持续发展,这就叫庶几近道了。

        生理的死亡是无法避免的,长寿不仅是生理年龄,不仅是喘气饮食的植物式生存,只有归附于大道,言行不背离大道,人格体现着大道,人与大道合一,才能算是长寿,才永远不会夭折。

        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圣人常常是没有自己的见解与心愿的,他们只是以百姓的见解与心愿作为自己的见解与心愿。对于善良的人,需要善待他们;对于不怎么善良的人,同样需要善待他们,这样,就可以获得善良的结果了。对于讲诚信的人,需要讲诚信;对于不怎么讲诚信的人,同样要以诚信待之,这样,就能树立诚信的风气了。

        圣人活在世上,小心翼翼的,为了天下而聚拢自己的心思(聚精会神),百姓们是十分在意圣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的。圣人就像对待孩子一样地对待百姓。

        这一章马上让人想起中国共产党的宣示:中国共产党没有属于自己的特殊利益,而是以中国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

        这当然是理想的统治执政。以百姓之心为心,何等好啊,做起来并非易事。原因在于百姓之心并不是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的。百姓要求的,圣人可能以为那只是眼前利益,并不符合长远利益。这部分百姓要求的与另一部分百姓要求的可能恰恰针锋相对。

        而且不能不说,圣人也是人,也可能有偏差与私心,也可能有贪欲、偏颇、发烧、糊涂……怎么样才能保证圣人真的无心,真的永远以百姓之心为心呢?这就不是理论理想愿望能解决的了。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这更难,也更重要。原因是人们在相互的关系中,常常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常常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你投来毒箭,我射过去药矢;你对我无中生有,我对你信口开河……这样,一个污点就会染黑一片,一个野蛮就会恶化全局,一个凶恶就会改变整体气氛。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治理大国就像烹调小鱼一样。把大道行使贯彻到天下,鬼怪邪祟也就没有什么可闹腾可神奇的了。不是它们不闹腾,就是它们闹腾起来神妙起来来劲起来,也伤害不了谁了。并不是神怪都一定不伤人,而是由于得大道的圣人不伤害人,圣人的大道帮助防护了人们不受神怪的侵袭。圣人不伤害人,神怪也不伤害人,双方一致,德性也就会合到一起去了。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整个《老子》中最奇突、最有光泽、最迷人、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千古名句。

        少年时代,我就是看到了这一句话,产生了我对《老子》的兴趣与折服,使我觉得一部《老子》令人终身受用不尽!

        这段话有详细具体的注解,如说烹小鲜不能来回翻动,不能去肠、去鳞、不敢挠……。然而,更重要的不是烹调小鱼的细节与注意事项,不是烹小鱼要领规程,重要的这是治国平天下的一种智慧和美,一种领导人风度,一种形象思维,一种直观体悟,一个超级发现。

        与此同时,烹小鲜又包含着小心翼翼、不急不躁、戒轻率、戒乱来的意思。小鲜嘛,不要大折腾,不要大火大烧,不要过度加工过度炮制。

        用烹小鲜的沉稳、慎重、余裕把握治国理政,也就是把大道带到了天下。有了圣人带来的大道,一切妖魔鬼怪也就不起什么作用了。归根到底,神鬼作乱是人乱的结果,一个国家闹鬼神伤人,一定首先是这个国家的帝王将相、圣人贤人先胡作非为,乃至借助神鬼去吓人唬人,是他们自己已经先伤了人。圣人不伤人,牛鬼蛇神也就伤不了人。

        至于说两不相伤,德交归焉,即圣人与大道一致,鬼神也与圣人保持一致,于是大家都与大道一致了,都进入了永恒的最佳状态。

        民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译文:民人连死都不怕了,你为什么还要用死来吓唬民人呢?如果能做到让民人贪生怕死,谁胡来,抓起来杀掉他不就得了,谁还敢胡闹?

        有专门管生死的机关或部门管杀,请不要代替这种专门力量与分管部门去杀人、去处死犯人。代替这种专门机关或部门去杀,就好比代替木匠大师去砍削木头,怎么可能不伤到手呢?

        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警告。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许多革命者、抗争者引用过这样激烈而且悲愤的话语。

        同时老子也向统治者进言,不要以为老百姓永远那么怕死,你把老百姓逼急了,他们也会不怕死的,到那时候可就不好办了。

        如果矛盾太尖锐,仇恨太大,就会使一方宁肯死也要与你斗争到底。如《尚书》所言:“时日易丧,吾与汝偕亡!”

        代司杀者杀的说法相当含蓄。它有多重解读的可能。第一,谁能生杀予夺?原则上只有天。统治者不要替天杀人,替天杀人者会自伤其手指。第二,谁该杀谁不该杀,应该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去操作去执行。君王大臣,不要轻易下令杀人。

        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是很柔弱的,而他死后才会变得坚硬难以曲弯。就像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也就枯干坚硬了。所以说,坚硬与强直,是死的结果、残废的派生物。而柔软与易于曲弯,才是生的表现、生的结果。

        所以说,兵强硬了,就会灭亡,树木强硬了就会折断。强大的位置在下边,而柔软曲弯的位置才是高出一头的。

        老子这里使用的坚强一词,是贬义的。他在强调坚强之为僵硬的负面特色。有的专家便干脆将之解释成“僵硬”。

        老子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坚强是死的特征,而柔弱是活物的特征。

        老子也有概念游戏,他说的是兵强则灭,其实并不是说兵弱必胜,也不是兵强必灭。他说的其实是兵太强了,用兵僵硬,兵法呆板,因强而骄,因强而粗心大意,因强而战线过长、补给过长、对困难估计不足,反而容易失败。就像龟兔赛跑的结果是龟胜兔败一样。老子这里的强字,恰恰是从它的最最负面的意义上使用的。

        木强则折也是一样。严格地说,柔韧也是强而不是弱的一种表现、一种特征。这里讲的易折的强其实不是真强,而是枯槁而又全无弹性、适应性、可塑性、可调节性的所谓强,这是傻强,是死强,是干巴巴的强,是无内容无生命力的强。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是一种中国人特有的理念,它与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物极必反的中国式古老的辩证观念密切相连。而这方面的老子的论述,尤其精辟,有新鲜感,发人深省,助人渡过难关,也帮助了中华民族大难不死,劫后重生,因祸得福,屡败屡战,否极泰来,永不灭亡,永放光芒。

        (《老子的帮助》王蒙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3年版)

        链接: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译文: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