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4月19日 星期六

    汇率变化背后的博弈

    《 文摘报 》( 2014年04月19日   03 版)

        经历了2月底至3月中旬的一轮急速贬值,人民币双向波动已成常态。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汇率的涨跌影响着换得美元的数量;于外贸企业而言,汇率的波动影响着利润的高低。但在更宏观的层面,汇率是国与国之间经济博弈的直接体现。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与此同时,美国对外贸易赤字逐年扩大,迫切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加强美国产品对外竞争力。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达成协议,联合干预外汇市场。此后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了50%。

        日元越来越“值钱”,日本人的财富随之大幅度增长。美国、欧洲等世界各国的不动产价格,在日本人眼里显得非常便宜。

        1989年10月,日本三菱土地公司以13.7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地区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办公大楼。按当时1美元兑160日元的汇率计算,三菱土地公司的投资额为2188亿日元,成为拥有洛克菲勒中心80%股权的控股股东。美国媒体惊呼:“日本要买下美国了!”

        然而,由于货币持续升值,同期日本名义GDP的年增幅只有5%,经济泡沫开始膨胀。而日本政府还在1987年实施“低息策略”,将实际利率降到2.5%。日本经济很快遭受了重创,股价和地价短期内下跌50%左右,银行形成大量坏账,日本经济进入十几年的衰退期。

        1994年,美国人从三菱土地公司手中买回了洛克菲勒大楼。一买一卖之间,三菱公司净亏近1000亿日元。

        (《北京日报》4.14 杨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