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4月12日 星期六

    两岸“谍中谍”明朝即开始

    骆芬美 《 文摘报 》( 2014年04月12日   07 版)

        你以为:两岸政治谍对谍是从1949年以后才开始的。事实是:在郑成功建立郑氏政权统治时期,两岸间的政治谍对谍就已然存在。

        1662年,39岁的郑成功病逝台湾。清政府不断招抚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只要他愿意剃发,到北京请降,不但赦免违抗的罪责,还给予优厚的爵位、从优叙职。

        郑经不想被招降,又担心自身实力不敌清政府武力,于是假造人员、器械总册,以准备投降的姿态迷惑清方,并和清政府谈判。之后留下部将黄安掌理台湾,自己回厦门。因立场不同,堂叔郑泰被郑经幽禁后自杀,郑泰的弟弟郑鸣骏和儿子郑缵绪带着8000士兵及100艘船,向清将领耿继茂投降。

        郑泰事件发生后,郑经撤出金门和厦门,来到台湾,建国“东宁”,自称“东宁国王”。郑经退到台湾三年后,14岁的康熙皇帝开始亲政,再度招抚郑经,提出只要剃发并归顺,就赐封爵位和给予优厚俸禄。郑经仍坚持不剃发,致力在台湾垦殖,双方算是相安无事。郑经来台9年,也是康熙亲政6年后,两岸关系有了戏剧性变化……

        因郑经参加了三藩之乱,且当时吴三桂对清朝的威胁仍然很大,清政府为了避免腹背受敌,积极招抚郑经,提出更优惠的条件:“不必到北京请降,不剃发,不必称臣入贡,可以在台湾发展。”但因郑经坚持要保有贸易据点海澄,双方谈判破裂。清朝廷遂命令福建总督姚启圣加强招抚,提出跟随郑氏越久的人,投降后报酬越多;官员可以保证官职,士兵可自由选择要加入清军,或恢复平民身份等来吸引郑军。

        这些招降策略果真奏效,三年间,投降者约有10万人以上。但随着投降的人增加,清政府财政负担越来越沉重,遂决定以武力彻底解决郑氏势力。康熙起用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关键战役发生在1683年,施琅率领水师3万多人,战船300多艘;郑经的儿子郑克派大将刘国轩率领2万多人,双方在澎湖展开激烈海战,清军大胜,郑军一败涂地。

        有数据记载,郑经在世时,刘国轩就已被姚启圣、施琅等人收买,因而改变立场。一心一意要投降的刘国轩向郑克分析:在缺粮状况下与清军对抗,将导致严重饥荒,有内乱之虞。既然大势已去,应该顺天意投降。

        在刘国轩坚持下,郑克写了陈请表章,缴上延平王印,献出台湾。1683年10月,施琅的军队抵达台南鹿耳门,两天后正逢中秋节,举行受降仪式;又过三天,郑克和臣下部属在监视下剃发。

        随着额上的头发一撮撮被剃下,一个个秃了前额的降人、满地的落发,明朝汉人发式的最后据点被清朝终结。郑经十几年来不剃发的坚持、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愿望跟着沉入历史的河流,台湾从此进入清朝统治时代。

        (《被误解的台湾史》中信出版社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