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楼盘降价,又见售楼处被砸。这些年,每逢楼市价格调整,就能看到类似新闻。老业主打出横幅要求降价楼盘“补差价”或“退房”。诉求未被满足,不少房主就会变身“房闹”。
“房闹”理由颇多,但在很大程度上是打着“维权”旗号,以“闹”为手段,将自己理应承担的投资风险转嫁他人。
“房闹”于理不合,实不可取,但“房闹”背后的“房奴”焦虑值得深思。对于多数家庭,动辄几十万元的首付款里,既有全家人的节食缩衣,更有亲友的倾囊相助,不少家庭甚至动用“棺材本”“养老钱”。楼盘打折就仿佛这笔巨款一夜蒸发,确实是难以承受之痛。
但为什么大量普通家庭还是争相“透支财力”入市?因为百姓对房价高企产生了“恐慌性”预期。近十年来的中国楼市高歌猛进,虽然数次小幅回调,但很快就会报复性反弹,而且涨得更高更快,这使购房者坚信“房价只会涨,不会跌,早买早赚,晚买就真买不起了”。楼市交易看上去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自由恋爱,实际上却超出了家庭风险承受能力。
让“房闹”不再闹,关键还是在于管理好楼市预期,以逐步消除“房奴”的焦虑与恐惧。这种预期管理,不能只说“房价有涨有跌”,更需要政府给楼市开出真正见效的“退烧药”。在单一的住房供应结构下,无论限购、限贷等“堵”的政策多么严厉,“夹心层”与“土豪”都不得不挤在有限的商品房供应里解决居住问题,“退烧”效果当然不会明显。因此,只有以“疏”代“堵”,构建一套稳定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给不同人群提供解决住房问题的最佳渠道,彻底解决中国住房市场供给结构的错位与缺位,才能真正促使楼市降温。
去年年底以来,不少大城市已经在开发共有产权住房等一批面对“夹心层”的政策性住房。尽管这些住房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实际供应,但已经对稳定楼市预期产生了积极影响。
(《人民日报》4.4 陆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