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3月22日 星期六

    “东突”溯源

    《 文摘报 》( 2014年03月22日   05 版)

        所谓“东突”,即“东突厥斯坦”的简称。这个名词的来源,是6~8世纪活跃在亚洲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代民族——“突厥”。其初属柔然,6世纪中叶并铁勒部、灭柔然,建突厥汗国。6世纪末,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至8世纪回鹘政权灭后突厥汗国,作为古代民族的“突厥”随即退出历史舞台,不复存在。

        突厥只是个语言学概念

        “突厥”虽已消失,但把它的名字留给了亚洲北部草原上那些语言与突厥部众大体接近的其他民族。草原南方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把这些游牧人统统说成“突厥人”。直到今天,突厥依然是个语言学概念,用来表述阿尔泰语系中“突厥语族”,包括土耳其语、阿塞拜疆语、土库曼语等数十种亲属语言。

        这些继承“突厥”名字的民族在伊斯兰化之后,虽然依然说着突厥语,但很快放弃了突厥的文字,开始用阿拉伯文拼写自己的语言,古突厥文只遗留在草原残存的碑铭上,并已连同所叙述的历史完全被“突厥人”遗忘。

        从18世纪开始,一系列欧洲东方学家,从中国和伊斯兰的文献中,研究了古突厥人的历史和语言。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突厥学”的兴起重新“发现”了突厥,也成为日后鼓吹“建立包括从地中海到中国海的各个突厥民族在内的大突厥帝国”的“泛突厥主义”的“理论依据”。

        “东突厥斯坦”概念在俄国产生

        “泛突厥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俄国。在泛斯拉夫主义的压力之下,在受俄国统治年代最长,受东正教化、俄罗斯化压力最甚的那个集团即鞑靼人中间首先产生了泛突厥主义。“泛突厥主义”思潮的中心很快由俄国转移到了奥斯曼帝国,并在20世纪初期传入了中国新疆。

        “东突厥斯坦”这一名字也是在俄国产生的。1865年初,俄国人将新征服的中亚土地组成“突厥斯坦州”。1867年,俄国人又宣布设立“突厥斯坦总督区”,它“以塔什干为中心,包括俄国自1843年以来在突厥斯坦地区得到的全部土地”。俄国人在把自己侵占的中亚地区称为“俄属突厥斯坦”(即“西突厥斯坦”)的同时,又把中国新疆(主要是天山以南)称为“东突厥斯坦”,其中不言而喻的是对中国新疆的觊觑。

        这一时期,“东突厥斯坦”主要还是一个地理名词,真正将其变成具有分国领土、带有煽动性政治色彩的特殊名词,是从1933年开始的。

        “东突”分裂政权的覆灭

        1931年2月,因哈密发生农民暴动,甘肃军阀、骑兵36师师长马仲英借机入疆,北疆陷入战争。1933年初,暴动蔓延到南疆。

        与历史上农民起义借助宗教宣传不同,南疆农民起事带有强烈的伊斯兰教“圣战”的色彩。这很快被鼓吹“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的分裂主义者所利用,在和田建立以穆罕默德·伊敏为首的“民族革命委员会”公开宣称暴动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伊斯兰政权。

        1933年2月20日,“民族革命委员会”在和田集会,宣称成立独立的“和田临时政府”,和田伊斯兰教教长沙比提大毛拉(见图)任“总理”,穆罕默德·伊敏号称“伊斯兰艾米尔”。至当年8月,大部分南疆地区都已听命于和田伪政权。9月10日,在沙比提大毛拉的主持下,喀什成立了由11人组成的“东突厥斯坦独立会”,宣布“独立会”的宗旨是建立“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1933年11月12日晚,“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粉墨登场。“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既不民主,也没有共和。分裂政权为了维持其统治和军费开支,变本加厉地向老百姓进行更为疯狂的搜括和掠夺。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使得众叛亲离,政权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1934年2月,在北疆争斗中落败的马仲英率部退往南疆。这支败军面对倒行逆施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仍旧游刃有余。2月6日,前锋马福元部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喀什,彻底捣毁了分裂政权的大本营。6月,马仲英部下马虎山统兵进军和田,伪政权立时瓦解,南疆分裂政权被彻底铲除。

        只有穆罕默德·伊敏等一小撮分裂分子带着几驮黄金,裹挟3000余民众,出逃英印克什米尔。在那里,穆罕默德·伊敏改头换面、隐名埋姓,从列城转移到喀布尔,先是投靠阿富汗国王,进而卖身日本,又提议日本直接出兵新疆。活动失败后,伊敏又继续对其歪理邪说进行加工,炮制出一本为后来的“东突”分裂主义者奉为教材的伪历史书——《东突厥斯坦史》,其余毒至今未消。

        (《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第6期 向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