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项规定”“反四风”等紧箍咒,管住了一些人吃拿卡要的命门,但一些干部“廉洁怠政”现象依然存在。
对于这种现象,河北省一位从事行政效能督查的干部深有感触:“到有的县乡督查时曾发现,有的单位离下班时间还有半个小时就几乎见不到人了;有的办事窗口下午三点半还没有人上班,群众只能干等。”
除了懒干实事外,很多公职人员也出现懒察民情的情况。比如,交通拥堵“限”计“限”策;公共管理依赖“证”;解决难题靠涨价;脱离实际出台“神政策”。
两会上,部分代表委员指出,这种“懒政”之所以大行其道,归根到底还是由于一些干部制定政策、出台办法时“心懒”,不是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而是从工作怎么简单省事出发,结果“倒洗澡水连孩子一起泼掉”,剜了民生的肉去补“懒政”的疮。
一些代表委员也指出,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还存在懒解民忧的现象。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是想方设法帮助排忧解难,而是存在“能推则推”和“踢皮球”的现象,简单以“不清楚、不归我管”进行答复,懒于深入矛盾一线解决问题。
“这实际是一种隐性的不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迟福林说。
需要注意的是,“懒气”背后往往藏着“好处产生动力”的“贪气”。对于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公务员,要建立强有力的行政效能监督和刚性问责制度,把“不积极办事”与“吃拿卡要”放在同一标尺下严肃审视。
(《新华每日电讯》3.12 刘元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