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3月15日 星期六

    上海文化广场往事

    《 文摘报 》( 2014年03月15日   07 版)

        在上海市中心西南部有一片比较安静的天地。那是一处由陕西南路、复兴中路、茂名南路和永嘉路勾勒出来的完美“矩形”,“老上海”都知道那里是大名鼎鼎的文化广场。

        文化广场所在区域曾经是英国地产商马立斯的私家花园,占地约78亩。1928年,法籍富商、万国储蓄会董事长司比门等人出资购得这片土地后,组织“法商赛跑会股份有限公司”,建起号称“远东第一大赌场”的逸园跑狗场。

        4年后,原本与其鼎足而立的另两家跑狗场——申园、明园相继关张,使得逸园的生意陡然火爆起来,一干股东赚了个盆满钵满。相反,那些妄想着一夜暴富的赌客们反倒有不少落得家破人亡的凄惨境地。于是乎,坊间把逸园的英文名“Canidrome”戏谑地读作“看你穷”。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租界陷落,早就觊觎逸园的日本人随即逼迫逸园董事会上缴一半的博彩收入充作军费。强压之下,股东们干脆来个关门大吉,也叫日方彻底断了贪念。其实,逸园里的玩意儿不止是赛狗,园内还附设足球场和微型高尔夫球场各一处,以及饭店、舞厅、酒吧等辅助设施。所以,在赛狗停业之后,逸园依旧歌舞升平。1949年5月,随着上海解放,逸园也终于脱胎换骨,变身申城政治集会和文化演出的主阵地。

        1951年,因资方拖欠国家巨额税款和职工工资,经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市文化局以出资代偿债务的方式将逸园收归国有。1952年4月,遵照陈毅市长“将逸园改造为上海群众性政治文化的重要活动场所”的指示,市政府决定将逸园更名为“人民文化广场”(11月正式定名“文化广场”)。至1954年底,一座钢屋流桁式结构、能容纳1.5万人的大会场拔地而起。

        新落成的文化广场很快成为上海的文化地标,招徕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前苏联新西伯利亚芭蕾舞团、莫斯科小白桦树舞蹈团、波兰玛佐夫舍歌舞团、罗马尼亚“云雀”民间舞蹈音乐团等众多国外一流文化团体竞相在此一展风采;梅兰芳、马连良、侯宝林等知名艺术家也相继在文化广场为上海市民献艺。

        1969年12月19日,对于文化广场来说,注定是最黑暗的日子。中午12点50分许,文化广场主会场里突然冒出浓烟。熊熊烈火越烧越旺,迅速吞噬了整座会场,直到下午4点方才基本扑灭。一把大火让文化广场化为灰烬,1970年春,周恩来总理作出批示:重建文化广场。重建后的文化广场拥有7800平方米全封闭式的大厅,里面错落有致地分布着12137个坐席,创造了上海建筑施工史上的新纪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广场的“文化味”愈来愈浓,音乐、舞蹈、杂技、戏剧等轮番上演。有人做过一项粗略统计,1979年文化广场共接待观众超过548万人次,相当于当年每两个上海市民中就有一人走进文化广场。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发生在文化广场的大事小情实在是太多太多。这许多事件又岂是区区数千文字所能概括?道理很简单:虽然文化广场只有一座,但在每个上海人的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座文化广场。

        (《解放日报》3.4 张俊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