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永淳:我只是不想虚度
郎永淳:我只是不想虚度
他从农村走来,靠着天赋与努力,成了央视《新闻联播》的主播;他是沉稳的传统媒体人,又是新锐的新媒体实践者;在他的人生故事里,你会看到一条不断选择向上的轨迹,一个踏实付出的身影,
学针灸的当上了新闻主播
郎永淳出生在江苏徐州睢宁县,是个农村娃。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他觉得学医不错,1989年,他考进了南京中医学院,主修针灸。
音色独特、口才出众的他,很快便才华展露,主持了多场联欢会,后来还当选了学生会主席。快毕业时,郎永淳无意中看到了一则招生简章,那是北京广播学院刊登的招收节目主持人双学位的简章。他迷茫的心,一下子被理想击中。他参加了考试,最终成为当年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主持人班学生。
就在郎永淳考入北广的第二个学期,中央电视台来校招收《新闻30分》播音员。此前连摄像机镜头都没见过的郎永淳,面试时表现得老练淡定。这位瘦瘦的、戴着眼镜的在校生,让制片人眼前一亮。
那时候,《新闻30分》面临改版,需要的正是身上没有太多传统烙印、兼具采访能力的记者型主持人。几天后,央视领导看完郎永淳试镜的样片,当即拍板,“就是他了”。
1996年,郎永淳以综合素质考核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正式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在《新闻30分》主播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5年。
主动提及自己的失误
2011年9月25日,19:00时,郎永淳和欧阳夏丹两位新“国脸”首次以《新闻联播》主播的身份,出现在亿万观众面前。两位“70后”主播笑容亲切,表达自然。但下了直播台,郎永淳才发现后背上全是汗,衬衫已经湿透了。
那是一身冷汗。当天18:58,编辑跑进来对郎永淳和欧阳夏丹说,得换提要稿件,内容更新了。首次亮相,这一突发事件更令他们心跳加速。情况紧急,郎永淳一不小心误将当天头条新闻导语的稿子也夹在换出去的提要旧稿中,一并交给了编辑。
18:59,那位细心的编辑察觉出来不对劲,赶在《新闻联播》片头音乐响起前,冲进直播间,将头条新闻导语的稿件送还到了郎永淳的手里。
“《新闻联播》是不该出现任何瑕疵的。所以,我自己总是把这件事翻出来念叨,就是想给自己提个醒。”两年多过去了,郎永淳以此为鉴,没有再让任何疏漏有机可乘。
“你的内存够不够”
按照规定,《新闻联播》的当班主播下午4点要到台里待命,那时还看不到当晚播出的新闻稿。6点半左右,才能浏览部分稿件。常常在开播前1分钟,还在调整稿件。
最紧急的一次,是在播出前20秒,郎永淳才拿到最新替换的新闻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拿到任何稿件都可以流畅播报,还得练就在一分钟内念完300个字的硬功夫。最重要的是,不许出错”。
“不许出错”,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种苛求;而对于《新闻联播》团队的10位主播而言,却是常态化的底线。“这个平台要面对亿万观众,容不得半点含糊。”
《新闻联播》中的提要、导语的字数都是“掐”到秒的,主播个人自由发挥的话语空间细如夹缝。可尽管这样,郎永淳还是要求自己尽可能地融入恰如其分的个性发挥。自如发挥的背后,是长年累月的积累。他最爱给自己提的一个问题是,“你的内存,够不够?”
在他看来,新闻主播除了读好稿子,更重要的是脑子里的内存要足够大,这直接关乎对事件的理解和判断,以及对场面的掌控与把握。
2013年1月23日晚,《新闻联播》开播35年来首次采用主播现场连线央视评论员的方式,就社会颇为关注的“舌尖上的浪费”这一话题进行直播评论,当晚的主播正是郎永淳。
他和央视评论员杨禹都是无稿直播,两人配合十分流畅。杨禹做完结语,画面切换至郎永淳,他聊家常般地说,“杜绝浪费,就从今天晚上这顿饭开始吧”,自然亲切。
在新媒体领域也风生水起
很多人没想到,沉稳的传统电视人郎永淳,在新媒体领域也风生水起。2013年9月,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余,郎永淳又开办了读书类自媒体《郎读》。
曾因阅读改变命运的郎永淳,坚信阅读的力量。每周一、三、五,郎永淳都会抽空录一段留言,根据“通识、新知、经典”的原则为网友们选书、荐书,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时间从哪来——挤。旅途中、配音间隙、晚上回家后,他把碎片时间都利用起来,看书、写荐书稿。不到半年,《郎读》的订阅量超过了33万,郎永淳还被评为搜狐客户端2014自媒体年度人物。
(《解放日报》2.21 任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