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号,央视公布马年春晚执导阵容,冯小刚任总导演。在喊了多年“开门办春晚”后,春晚终于门户洞开。
“轮到我了”
1990年之前,央视还没有被明确定性为国家电视台,资源不多,人才匮乏,谁执导春晚,央视文艺部领导、分管台领导指定就行。作为第一代文艺导演,1992年之前的春晚,黄一鹤、邓在军两位“老人”就领衔了七届。
“83年就是轮到我了。”在“春晚总导演”成为万众瞩目的光环之前,黄一鹤从没想过这个“头衔”会成为他此后人生最重要的“注脚”。
其实从1958年开始,央视(当时名称为北京电视台)每年都有联欢性质春节晚会,不过那个时候都是录播,导演也不固定。1983年,社会上好多事情解禁了,台里的领导冒了很大的风险,决定直播春晚。
按照轮换制,黄一鹤就这么成了现代意义的第一届春晚的导演。第一届央视春晚直播大获成功,央视随即打破“轮换制”,指定黄一鹤又连续执导了三届春晚。此后,另一位老编导邓在军接过了执导大棒。
以黄一鹤为代表的第一代春晚导演,洋溢着社会“开禁”时期的理想主义。为了争取香港演员张明敏上1984年春晚,黄一鹤曾摔过当时的广电部部长吴冷西秘书的电话,摔完才“后怕”会被扫地出门。
到1990年代,轮流和指定春晚导演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了。竞标就此应运而生。
民主竞标
1993年,刚上任不久的央视台长杨伟光宣布,春节联欢晚会将引入竞争机制,春晚导演从此要竞标,这给了更多有想法、有需要的央视人机会。1993年,春晚导演首次实行竞标制,1992年执导央视元旦晚会荣获“星光杯”最佳导演奖的年轻人张子扬一举中标。
杨伟光回忆,那时候的竞标是很“民主”的。“之后几年的春晚每年都有点创新,年轻导演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了,那几年的春晚反映还可以。”
1998年春晚是整个1990年代平均收视率最高的一届,有人评价说,这是春晚最后的狂欢。后来开创了《同一首歌》的孟欣是当时央视文艺部最好的音乐类导演,而春晚是“娱乐类节目导演的最高舞台”。
不过,随着春晚影响巨大,越来越复杂的因素开始影响春晚的筹备。与此同时,对春晚总导演宝座的争夺,几乎成了文艺名利场最惨烈的厮杀。1999年的春晚,“总导演”人数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5人。
1990年代中后期,竞标制开始出现土崩瓦解的先兆。1997年春晚总导演是袁德旺,虽然形式上也是竞标,但本质上是由领导指定。他是在领导的催促下参与竞标,并“毫无意外”地轻易中标。1997年是重要的年份,香港回归在即,领导看重的是袁德旺的稳重。
2004年,袁德旺再次“被中标”。前一年,“非典”肆虐,春晚需要凝聚人心,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导演“坐镇”。
到2011年,竞标从形式到实质都被彻底抛弃。当年总导演陈临春是被直接指定的。
领导指定
2012年春晚总导演指定为哈文。2013年,她再度被指定执导当届春晚。
2013年因为是“春晚三十年”,媒体对春晚投入了更多关注,哈文的压力也更大。她的“压力”,不再是黄一鹤、孟欣等前辈那样,要为保住一个人、创作一首歌而抗争(因为“春晚的政治属性”已经深入央视人骨髓),而是如何在“自媒体”时代应对网友们的“毒舌”和质疑。
2013年,在毫无期待的平静中,冯小刚将执导春晚的消息突然公布。
从指定到竞标,从竞标又回到指定,从指定央视内部人士,到指定市场化的电影人。央视春晚总导演的选择,经过了一个轮回后,翻出了一点新意思。
(《中国周刊》2014年第1期 张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