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书单评选令人担忧

    《 文摘报 》( 2013年12月19日   05 版)

      近日,80后学者羽戈明智地退出了今年的书单点评。他的理由很实在,这100本书单中,他是真的没读过几本,充其量三五本。羽戈极力向编辑推荐更年轻的萧轶。他是一个生于1989年的书评人,每天寓居在江西一间小平房心忧天下。他写书评和我们早年的底线一致:必须完整地看过那本书。

      这样一条最低标准,曾经是一种普遍的业内程序,但在今天,似乎成了一个美德。现如今,要想做出一份杰出的书单,这基本是一件艰苦卓著的任务。

      前几天,沪上一个读书版编辑曾向北京一名学者约书评,结果那学者说:书评多难写啊,还要把书看完才能写,你们稿费又低;要不,我给你写时评吧,时评多快啊。

      一份靠谱的书单,一定是建立在大量准确、专业、到位的书评之上,而不是建立在那些似是而非的阅读印象分之上。毋庸讳言,某些读书圈子占领了一些舆论阵地、分割了部分舆论权力。其伤害性在于,它让生气勃勃的态势,隐隐地显露出落潮的痕迹。

      本来,江山代有才人出,但这两年,80后的书评人和书评编辑提前“退居二线”,整个行业缺乏足够的互动、交流和共识,加之人文领域专家把持评委席位比重过大,导致一些书单评选标准和规则的琐碎雷同、不敢明确亮出自己的价值主张……

      以前,我们号召读者“少上微博多读书”。现如今,恐怕最需要读书的人是书评人自己。

      (《新京报》12.16 袁复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