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理——对于土生土长的上海女人林莉雅(音译)而言,这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早晨:去山边那所学校看看自己三岁的儿子;环绕洱海慢跑半个小时;最后去家附近的菜场逛逛,挑选些新鲜的蔬菜和肉蛋。林莉雅并没有生活在家乡上海,她举家搬迁到中国西南部的一座小城大理去生活。
“我认为,真正的奢侈品应该是阳光,新鲜的空气和干净的水。”林莉雅说:“但是在中国的大城市,你得不到这些东西。”
两年前,34岁的林莉雅和丈夫放弃了在广州让人羡慕的工作,迁移到相对不发达的大理。这类人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叫做“环境难民”。
这种逆城市化现象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流行。当数百万贫困的农民为生计所迫,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务工时,另外一部分城市的中产家庭却在经历着一种反向的迁移。他们的选择背后,昭示着东部城市居民对城市污染、交通、生活成本等各方面的不满。
像林女士这样的环境难民来自中国的各行各业,有商人,艺术家,教师或者厨师。尽管没有权威数据对此进行统计,但这类现象却在中国逐渐蔓延开。从安徽中部的小镇到西藏地区,越来越多的人在为更环保的生活迁移。当然,其中也不乏一群小资们,除了逃避污染,他们也在找寻一种不受束缚的城市生活。林女士对此的解释是:“在大城市里,你穿什么,吃什么,都会成为与别人比较的标签,很累。”
云南大理成为了林女士新的归宿。这座被13000英尺苍山围绕的西部小城,还拥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洱海。在一个互联网论坛上,刚到大理定居的人们会交流如何在古城租房,去何处购物,找什么样的工作,以及哪些本地学校是最好的。如今,这些移民聚居于大理古城的每一个鹅卵石小道,他们或经营咖啡店、旅馆或书店,有些年轻人更是在街边叫卖毯子或饰品。
也有人在大理成为了农夫,有人则专门在家里教授移民孩子们文化。他们的存在,让大理变得越来越复杂,犹如一片生长于普罗旺斯和嬉皮士街的新街区。
“每个人来大理的初衷都不相同。”55岁的叶永青(音译)说。叶永青是一名白族艺术家,他在世界许多城市生活过。但是五年前,他回到大理买了房产,并定居于此。“大理是目前中国少有的几个地方,这里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林女士对此也颇为赞同。“我上海的朋友每天为了生活疲于奔命,上海的物价太高了,甚至比欧洲还高。这种压力让人变得疯狂,神经。”林女士认为,“好的生活环境对孩子也有好处。”这似乎也是客居者们共同的想法。一个下午,在大理古城一家咖啡书吧里,四个母亲坐在一起闲聊,她们都是移居到大理的外来者。“我们的一个共识是,搬到大理来,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因为这里自然环境更好。”一个母亲透露。
这家书吧的老板宋洋(音译)今年才搬到大理。一天晚上,她和33岁的郑远淘(音译)在餐桌上讨论着他们移居于此的感慨。郑先生说:“我从小在城市长大,我从来没有意识到我是多么地喜欢亲近自然,我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感觉自由。”
(《纽约时报》11.23黄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