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世界各国累计发射了超过6000枚卫星。一枚卫星如果在“寿终正寝”后仍沿轨道飞行,就存在和新卫星相撞的危险。因此,国际条约规定,轨道高度在2000千米以下的卫星须在结束使命25年内落地销毁。
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每年约有200枚火箭和卫星坠落,最近每年也有50枚左右。坠落的卫星在扎进高度130千米附近的高密度大气层后,由于空气阻力增加,高度骤降,就会在摩擦作用下开始自燃。其中大部分在大气层燃为灰烬,每年只有数枚卫星的零部件落到地面。
国际上对失效卫星的处理方式一般有两种:对于可控卫星,通常将其转移到安全轨道,或通过人为引导,坠入南太平洋一个面积很大的深海无人区,这里被称为“航天器坟场”。此外,对于因控制系统故障或燃料不足而失控的近地卫星,可利用导弹将其击碎,使碎片进入大气层后被高温销毁。
目前有5种控制航天器坠地威胁的方法:一、把退役航天器转移至不妨碍其他航天器运行的轨道;二、将退役航天器引导坠入指定海域;三、体积较小的航天器可以任其自由坠落,在大气层中完全烧毁;四、当航天器坠至距地球很近的太空轨道时,用反卫星武器将其炸成碎片;五、使用航天飞机等大型载人航天器捕捉退役航天器,带回地面。但由于美国航天飞机退役,目前这种方法已经无法实施。
(《科技日报》11.14 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