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 文摘报 》( 2013年11月16日   07 版)

        奥斯维辛是波兰西南部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小镇,人们常说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其实并非建在奥斯维辛镇,而是建在了离它3公里之外的小村庄布热津卡,德语称之为比克瑙。

        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分成了三个营区:奥斯维辛营区(一号营区)、比克瑙营区(二号营区)和莫诺维茨营区(三号营区)。

        1940年4月,德国占领军开始修建一号营区。其实,波兰人在德国人到来前就已在这个地方修建了秘密监狱,主要用来关押波兰的政治犯。德国人到来后,又在原来的基础上予以扩建。随着纳粹德国占领国家数目的增加,被送到奥斯维辛的囚徒人数暴增,德国人就利用囚徒劳力修建了第二和第三号营区。

        奥斯维辛集中营最著名的标志是一块德语口号牌:劳动带来自由。这块牌子长5米、重41公斤,高悬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营门上。囚徒每天进出,都会看到这句口号。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每天拼死拼活地劳动,带来的却是死亡而非自由;而在比克瑙灭绝营,标志性的东西是焚尸炉。这些用红砖砌成的焚尸炉,大小不等,密密麻麻。在囚犯被处决的高峰期,焚尸炉昼夜加班,每天火化的尸体成千上万。

        1958年,《纽约时报》记者罗森塔尔参观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后,发表了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无新闻可写》的著名文章。在文中,他把奥斯维辛集中营说成是一个“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恐怖地方”、一座“精心建立起来的死亡工厂”。

        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一号和二号营区一并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命名为“奥斯维辛-比克瑙德国纳粹集中和灭绝营(1940~1945年)”。

        (《中国青年报》11.8 张兴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