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颠呆傻,古代有特称。唐代人称“呆子”,明代人称“傻角”,唯宋人谓之“九百”。
宋代的医家避讳“颠狂(患疯病)”,卫官士卒避讳“干”,皆相信阳过盛必致衰乱,故对数字中的“九”极不看好。干,易卦名,为九数,故宋代俗称精神不足、痴颠呆傻者为九伯(干伯、九百)。
让人意外的是,与“九百”有关的古代大书法家是米芾(1051-1107,字元章)。
据宋代《可书》载:“米元章作吏部郎,徽宗召至使殿,令书屏风四扇。后数日,使人押赐银十八笏。元章对中使(即宫中的传讯宦官)言曰:‘且告奏知,知臣莫若君,臣自知甚明。’如此者四(即反复说了四遍)。中使归奏,上(徽宗)大笑。盖十八笏为九百也。”
此言宋徽宗(赵佶)测试米芾真颠假颠事,有些佛门智对的机趣。赵佶素工书画,在艺界算得上是一位入流的大书画家。他以“九百”称米芾,既可作一试探,又能戏耍米芾一番,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令米芾书写屏风(找个由头),赐银十八笏(出道试题),发了个险球。
外号“米颠”的米芾当然并非真颠,一见赐银十八笏,立刻识破潜伏于“十八笏”后面的戏谑语“九百”(今人称“二百五”),随即以“知臣莫若君,臣自知甚明”二语回复圣上,就这样不卑不亢地把球扣了回去。结果是,“知臣莫若君”,圣上愈加赏识米芾。
(《人民政协报》11.11 林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