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首个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2013年11月5日发射升空。这不是一次万众瞩目的飞行。一年半的准备时间、7000万美元的项目支出,再加上不久前印度探月计划的失败,曼加里安的飞行,并没有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实际上,很多人都在质疑,对于一个3.5亿国民生活在赤贫状态、7亿民众只能使用露天厕所的国家而言,探索火星的梦想是否有些不切实际?一些人说,拿这笔钱去解决“民生”不是更好?
然而,民生问题是一个社会的全部问题吗?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政府全部且唯一的任务吗?换句话说,在所有民生指标都达到所有人的期望之前,国家、社会乃至政府是否就不应该执行任何不是明显与民生有关的项目呢?其实,哪怕是让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生活在精神上有尊严的、物质上可接受的状态,也不是任何政府可以宣布完成的任务。因为这个目标本来就是动态的。
不客气地说,在谈论宇航活动的时候,把“民生”扯进来,其实是相当市侩的。用文雅的言论阐述这一观点,和嘟囔着“这玩意儿有什么,有那个钱不如给老百姓发一发”并没有区别,所体现出来的也不是对民众生活的真正关切,而是彻头彻尾的胡搅蛮缠以及穷极无聊。柴米油盐很重要,但对浩瀚太空怀有梦想同样也很重要。其次,宇航项目早就不是只投入不产出的烧钱产业,其对现代经济的贡献可以用千万亿美元来计算。而在这个行当中,有能力的国家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相当激烈的竞争。
对于我们邻居的航天梦想,中国所唯一能做的,便是发扬冷战时期美苏科学家共同缔造的科学精神,向对方的每一次和平宇航成就表示祝贺,为对方的每一次不幸失败感到惋惜,替对方的每一个正在执行前途未卜的项目祈祷。这是一个有自尊有自信的民族应该坚持的态度。
(《国际先驱导报》11.8-14 叶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