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的天津姑娘陈艾晨,一大早就爬起来,帮妈妈做这做那,吃完早饭后,开开心心上学去了。小艾晨觉得自己好幸福,她见人就笑。谁能看出,这个才上初二的小姑娘,从小就是个苦孩子呢。
十三年前,小艾晨刚一出生,世界给她的礼物,就是生活的艰难。父亲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母亲没有正式工作,曾经卖过冰糕,摆过地摊,卖过水果。2001年,当时的社区主任得知陈艾晨一家的情况,主动为她们家申请低保。从2001年8月起,艾晨一家三口都享受到了天津市的低保。不仅如此,小艾晨一家还享受着其他的社会救助政策。每月能拿到的除了低保,还有物价补贴、水电补贴,他父亲还能拿到残联的一笔资助。
2008年,由于连日的感冒发烧没有及时得到控制,小艾晨患上了急性败血症。在父母为她的医药费发愁时,社区居委会带领着阳光义工社的阿姨们来到她的家中,带来了慰问和温暖。得病期间,小艾晨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募集的2万余元救助金。艾晨这个不幸的孩子在社会救助下,成长为一个阳光少年。她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曾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连续三年被评为区级“三好学生”,2009年被评为市级“自强学生”,2010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学生”。
小艾晨现在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但社会上还有更多的人需要救助。长期在救助一线工作的孙轶说:“现在救助力量还显得薄弱,工作人员不足。救助主体主要靠政府,还比较单一,社会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需要更多的努力。”
(《光明日报》11.2 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