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首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于10月18日正式免费开放。
走进博物馆大门,凹凸不平的地面铺的是旧砖。在2010年规划修缮24号院时,施工方就四处搜集整修四合院剩下的老砖。铺设地面的砖,全都是从居民要处理掉的建筑垃圾中“捡”回来的宝贝。
像这样“修旧如旧”的设计,博物馆内还有很多。整个博物馆设有8个展厅,各式各样的展品原样重现了当时的胡同生活。还有两间房屋,专门依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家庭布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房间里,一床一桌,两椅两箱,木质家具十分简单,半导体收音机是摆放在房间的“大件儿”;七八十年代的家庭布置则逐渐时尚,室内有了组合家具。这些物品大多是从居民手中征集到的。
博物馆所在院落的原主人凌叔华是民国三大才女之一,她常在自己居住的院内举办画家名流的聚会,招待过齐白石等绘画大家,泰戈尔也成为了她的座上宾。
不仅如此,史家胡同内更是孕育北京人艺的摇篮。1952年6月12日,“老人艺”话剧团正式在20号院成立了北京人艺,焦菊隐、欧阳山尊等老一辈话剧艺术家都是从这个院里走出来的。
在时代记忆展厅内,一个特殊的房间吸引了很多观众。这间像录音棚一样的小工作间,布置了专业的音响设备,只要点击触摸屏,就能够听到不同的“胡同声音”。
这些声音分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三个时间段,分春夏秋冬共70多种声音。“警哨”、“脚铃”等声响需要听音才能对上号,“震惊闺”、“虎撑子”等甚至闻所未闻。这里还收录了不同天气的胡同声音,让人仿佛一下就穿越回当时的情景。
(《北京日报》10.19 徐光晔 冯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