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梅兰芳举家从北京迁往上海,1933年开始蛰居思南路87号。
思南公馆共有四层,底层为汽车间和佣人宿舍;二楼有书房,梅兰芳称之为“梅华诗屋”;三楼是梅兰芳、福芝芳夫妇的卧室;四楼住着梅家的孩子们。梅葆玖就出生在三楼母亲卧室的床上,当时其父不在家,去了武汉演出。
79岁的梅葆玖说,思南路87号之所以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力,是因为梅兰芳“蓄须明志”是在这里,梅派表演体系的形成也是在这里。此外,一大批优秀的梅派弟子也是从这里成长起来的。
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谢绝舞台。梅葆玖清楚地记得,1943年,日本方面派人来到梅府,想逼梅兰芳为日军演出。父亲冒着生命危险连打三针伤寒预防针使体温高达39度,以重病为由,坚决拒绝。为了激励人们的抗日热情,父亲还创作了至今仍长演不衰的梅派爱国主义名剧《抗金兵》和《生死恨》。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思南路87号。
1935年3月12日到4月21日,梅兰芳率团从思南路87号出发赴前苏联演出,并进行一系列学术讲座和研讨。这一次访问使京剧真正走上了国际舞台,梅兰芳戏剧表演艺术体系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梅葆玖说:“那时候,家里经常高朋满座,戏曲、影视和话剧界的名演员们济济一堂,和父亲交流切磋。在二楼书房‘梅华诗屋’,父亲也常常以画会友,包括汤定之、吴湖帆、李拔可、叶恭绰等人。1944年冬,父亲在家从收音机内听到日本吃了一个败仗的消息后,立即画下一幅梅花图,题作《春消息》,以预示胜利快要到来了。”
在思南路87号,梅兰芳迎来了抗战胜利的好消息。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梅兰芳的挚友们都来到了梅家,梅兰芳在三楼卧室剃去胡子,用一把折扇遮脸缓缓下到二楼,撤去折扇后,家人和朋友们看到一个重新焕发出艺术青春的梅兰芳。
1958年,梅家搬出思南路87号,将房屋交给卢湾区房管局,随后举家迁往北京。但梅葆玖的思南路情缘并没有画上句号,他还是会常“回家”看看。“我陪很多人去参观过这栋承载我们全家很多记忆的房子。”梅葆玖说:“房子修整过了,外观没有怎么变,但内部设施更好、更现代化了。”他认为,这房子本身就是一段珍贵的历史,应该好好保留。
(《解放日报》10.21 陆绮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