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中央财政已于日前安排50亿元资金,全部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具体包括京津冀晋鲁和内蒙古六个省份,并重点向治理任务重的河北省倾斜。
目前的情况下,公众对大气污染的巨大忧虑已经转换成了对重污染地区的严厉鞭策,“获得奖金”这件事可能让公众的情绪有些转不过弯。但其实换个方向来看,治理者获奖也是污染者买单原则的变相运用,只不过将“买单”温和化处理了,由被惩戒变为零奖励。这种灵活的治理手腕,其实是对改革经验的习惯性运用:其一,特区先行或部分地区破题;其二,对于情况复杂或暂时无法厘清的部分“不争论”。
更值得注意的是,“以奖代补”有可能助推一种“环保政绩观”的出现。环保和治污之所以在地方工作中屡被边缘化,原因就在于这个工作不可量化、能见度低,不能在一定周期内兑现为地方发展成绩和地方官员政绩,从政府机构到施政者都缺乏做这件事的动力。现在,污染物减排量、污染治理投入、PM2.5浓度下降比例的考核会改变其“不可量化”的“缺陷”,媒体和公众的密集关注,又可以大大提高其“能见度”,以环保为政绩的治理观念有望出现——一旦这个冲动有了,很多事情就会变得好办很多。
(《光明日报》10.16 刘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