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抗日战争已经过去70多年,今天研究抗日战争仍有意义,因为那些曾在炮火硝烟中为国家、为民族做过有益事情的人们不该被忘记。这场战争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韧性。当今社会,每个人都觉得面对巨大的压力,抗日战争中体现出来的那种韧性,让我们明白自己能承受现在的压力。
抗日是为捍卫中华文化
那一场战争,中国人是在一种绝望的情况下参战的,当时中国根本没有力量打这场战争。在战争之初,1937年7月7日北平发生了“七七事变”,各路将领在讨论要不要打的时候,很多将军都说:拿什么去打?这时候戴笠说了这样一句话:“哀兵必胜,猪吃饱了等人家过年,是等不来独立平等的。”
结果在我们军械落后,军队缺乏训练,整个国家分崩离析的情况下,中国人起来抵抗了,为了捍卫我们的文化。与单一民族国家不同,中国自古是靠文化立国的。因为我们认同这种文化,并且捍卫这种文化,所以才有了这个国家。
在战争中我们清楚地知道,很多东西中国不如日本,但是却有一样——我们心中有一种对于自己文明的忠诚和骄傲,促使中国人用一种高贵的姿态来迎接这场战争。抗战时期有一首被传唱的苏联乐曲叫《神圣的战争》。为什么叫神圣的战争?因为我们相信我们捍卫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我们守护的文化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时候,我们为了捍卫它,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这场战争中,每个人都被推到了悬崖边上,于是一个人的品格、骨子里最深刻的血性,都在一瞬间显现了出来。现在我们想真正认识一个人,可能要花20年时间来了解他。但是在战场上,尤其在我方处于劣势的时候,你会在很短时间内认识一个人,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在战争最惨烈的时候,全国仅蒋介石一个人还有专车。都打到这个地步了,这个仗怎么打下去?中国人的骨子里面有一种压不垮的坚韧,让抗日战争中面对无数困难的中国人撑了下去。所以我们应该告诉自己,不管多么困难,我一定能撑得住,因为中华民族有这样的坚韧。
以一敌十的壮举
真实的抗日战争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经常说,在抗日战场上我们有时以多打少,还经常打不下来。但是,我从日本的资料里也找到了一个中国人对10个日本人的中国英雄。松岗环的《南京战》收集了109名曾经在南京接触过、看到过、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官兵的回忆。在这里面写到一个中国人。在下关,日军进行了第一天大屠杀后,当天夜里发生了让日军非常震惊的事情——军官宿舍里住了11个小队长级的日本军官,有一个人当天有事申请外出,第二天日军发现剩余10个人全被杀死在军营里。被什么人杀死?侦查发现只有一个中国人越墙而入,用刀杀了10名日军!这就是我们在日方的资料中找到的,一个中国人以一敌十的记录。
一架中国战机从32架日军飞机中突围
1940年,日军组织了一次对成都的空袭,出动了32架97式重型轰炸机。为了宣扬这次轰炸,他们在行动之前特意请了记者小柳和八木登上轰炸机,带着摄像机准备拍摄轰炸情景。
当时成都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的空军本来就处于劣势,而且警报不好,日军空袭完一次,又空袭第二次。这时候大家都往防空洞里跑,只有一个飞行员,冲向了跑道,驾机起来抵抗。这个人就是林徽因先生的弟弟——林恒。他在飞机刚起飞的时候被日军击落在了跑道的尽头,战死沙场。几次袭击后,中国空军几乎荡然无存。
在这种情况下,日军认为这次轰炸应该是一次很轻松的任务。这个时候日军发现又有中国战斗机飞过来。当发现打不下日军飞机后,这架中国飞机撞了过来。日本战斗机发现它后立即右转,两架飞机平行飞行好几秒,中国战机好像悬停在了空中。这是一架双翼战斗机——起落架不能收放的,这在二战中已经是很落后的机型了。这名中国飞行员开着一架如此落后的双翼飞机在32架日军飞机里面穿梭攻击。首先,数量上1:32;而且中国飞机只有机枪,很难打下日军的重型轰炸机。但中国人仍然无畏地杀入日军机阵中英勇冲杀。他在日军飞机中左冲右突,而后突围而走。
我非常好奇这个中国英雄到底是谁?查找资料后发现,他是中国空军航校的教官。日本人的情报非常准确,轰炸成都的时候,中国的空军战斗部队真的已经没有飞机了。这名教官驾着自己的教练机起飞迎战!他在回忆录中写了当时的事情。他没有写自己飞上天怎么与日军纠缠,只希望自己能够侥幸生还。他还有一句话:“我的学生都战死了,现在该我这个老师上去了。”这一句话让我们知道了抗日战争时候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东北沦陷汪雅臣残部继续抗战
1940年,抗日联军的残部大多已经撤退到苏联境内。14年的抗战中,东北似乎早已沦陷,但后来在日军的地图上,我们找到了一个像钉子一样的黑圈。这是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的残部建立的一块根据地。这支部队在我们自己的记载里也有,但只是一个非常模糊的痕迹。女地下党员田中樵不幸被捕,受酷刑后疯了。日本投降后,在为她医治的时候,她听别人谈论说拉林河上游有一支部队。清醒过来的田中樵马上告诉他,那是第十军军长汪雅臣的人。
汪雅臣是一个擅长隐蔽的指挥官。有个笑话这样说,汪雅臣的密营太隐蔽了,党组织要联系他,在他周边转了大半年都没找到他。抗联的抵抗进入低潮后,他的残部仍然留在东北境内继续抗战。
1941年,由于出山作战,汪雅臣最终阵亡。他的残部撤入深山,据寨自守,坚决不下山投降。原来我们以为日本人不知道这支部队,但从关东军的地图上看出,黑圈的旁边写着“双龙残匪”,而汪雅臣的外号就叫双龙。原来日本人一直都知道这支队伍的存在,但无法将其消灭。这些人抵抗到了日本投降才出山。有人问他们到底消灭了多少日本人,我想这是次要的,他们能够坚持下来,五年间孤军苦斗,就足以说是我们中国人的英雄。
就是这样一群英雄,却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直到现在,他们的事迹才终于被我们慢慢地挖掘出来。我得感谢日本人的这张地图,它告诉我们14年间中国人在东北一直坚守。
郭汝瑰没有豪言壮语的一封信
1931年9月18日,还有中国军人在东京,他们便是日本士官学校的中国学员。通过两张日方的照片,我们了解到“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这些中国人立刻赶到了日本的陆军省,要掷还军刀。他们说我们要把军刀扔回给你们日本人,以后战场相见,永不留情。
这些人当时都被捕了,进了监狱。他们要求回国抗战,在我方争取之下被放回中国。在日方照片上,我发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他个子比较小,长得很精悍。后来查到,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郭汝瑰,被称作国民党军队里“第一共谍”,而当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军人。
1937年淞沪会战,郭汝瑰作为参谋长带十四师8000人在前线抵抗。打了几天以后部队伤亡惨重,军长担心他守不住,就派人去问他是否需要援军。郭汝瑰回了一封信,前半段汇报了军事情况,后半段说,“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军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革。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
没有那么多豪言壮语,他只是把心底最深刻的感情写了出来。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军人,一个中国男人会写出来的东西。当他写信给军长的时候,他带着中国旧军人对自己长官的忠诚和深刻感情。这些东西看似落后,但却是让我感动的。
(本文为著名军事专家、日本问题研究专家萨苏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北京青年报》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