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5月,鲁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负责指导当时的文化事业。从那时起,鲁迅先后主持创办了京师图书分馆、京师通俗图书馆、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梁漱溟、沈从文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就是在这些图书馆里自学成才的。这三座图书馆经过长期演化,合并成为了今天的首都图书馆。
梁漱溟的一封赠书函
1913年6月,“首图”前身之一的京师图书分馆在前青厂武阳会馆夹道西一个黑沉沉的小四合院内开办了。后因房屋狭小,又租用了学者夏仁虎先生的几间房子,地址在当时的顺治门外永光寺街1号。
据当时图书分馆的主任钱稻孙回忆说,“当时有一个穿着破旧的人,每天一早就来看书,看的时候也特别长,还专门看哲学方面的书,后来知道这人就是梁漱溟。”若干年后梁漱溟回忆起这段日子时说:“民国以后不当记者,进北京大学之前,在家闲居(两年多)到前青厂京师图书分馆看佛书,中午饭在外一碗面。”
经过一段时间在图书馆的苦读,梁漱溟很有些心得体会。彼时传来黄远庸在美国被刺消息,因而写了一篇哲学方面的文章,名为《究元决疑论》,在民国五年《东方杂志》第五、六、七期连载刊出。文章很受蔡元培的赏识,蔡先生约梁漱溟去北大谈谈,并邀请他到北京大学任教。1917年10月梁漱溟正式进驻北大,并且一住就是七年。
在图书馆自学成才之后,梁漱溟曾多次赠书给图书馆。其中,1916年3月的赠书函是这样写的:“敬启者,兹取宿藏楞严经正脉疏一部奉赠,即希庋存以备众览,幸甚。此上,图书馆公鉴,梁漱溟再拜。”1919年4月又惠赠《中西伟人传》及《致知杂志》各一册。
沈从文的图书馆缘
1922年8月,初到京师的沈从文的本意是求学,想找机会进一所大学读书,于是只有高小程度的他开始自学。
那时,沈从文每天早上吃两个馒头加一点泡咸菜,出西河沿,进宣武门,一头扎进位于抄手胡同路口宣内大街238号的京师图书分馆和京师通俗图书馆,不问新旧,凡看懂的、借得到的都贪婪地“吃”进。常常一读就是一整天,直到闭馆才返回住处。
当时的京师通俗图书馆免费阅览,一到冬天阅览室生两个大火炉。既可烤火,又有水喝,这对衣衫单薄的沈从文来说无异于“天堂”,使他能够长期坚持苦读。在这里,沈从文读了不少各类书籍,像《笔记大观》《小说大观》《玉梨魂》等。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品,屈原、司马迁、杜甫、曹雪芹以及19世纪俄国几位大作家的人生经历和对文学的贡献,对于刚学用笔的沈从文,都是极大的激励;鲁迅以乡村回忆为题材的白话文小说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情景,更给他巨大的勇气和信心。
辛勤耕耘,定会有所收获。沈从文到北京仅两年,就以“休芸芸”为笔名在《晨报副刊》上相继发表了散文、诗歌和小说,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
(《北京青年报》10.11 石恩光 朱梅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