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中老年人警惕慢性脑供血不足

    《 文摘报 》( 2013年10月15日   04 版)

        整日头昏沉,饭后犯困,很多人以为这是正常的“秋乏”。对此,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二科主任医师郭蓉娟表示,这有可能是脑供血不足的先兆症状。

        “脑梗死”前脑供血不足

        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介于正常脑血流和发生脑梗死的严重低血流之间的过渡状态。研究发现,在“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病前期,都曾长期存在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状态。

        郭蓉娟介绍,如果大脑供血是慢慢地减少,就会使人们的脑功能受损,工作效率及能力下降。如果不能早诊断、早治疗,随着病情发展,还可引起脑神经不可逆的损害,发生痴呆、脑梗死,甚至死亡。人脑平均重量约为体重的2%,却要接受从心脏流出血液总量的1/3。脑组织只要缺血10余秒钟,就会引起大脑的功能发生变化,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   

        症状多呈隐袭渐进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有很多,但易被忽视,多呈隐袭渐进。依据临床表现不同,症状分属于中医学的“健忘”“虚劳”“眩晕”“不寐”等范畴,具体分四类:一是头晕头痛;二是失眠或嗜睡;三是记忆力减退;四是性格变化。中医学认为其主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临床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应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关键。大量临床证实,具有头昏、头重等症状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症状是可逆的,能取得良好效果。要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首先要去除危险因素,如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

        症状缓解后仍需巩固治疗

        很多患者认为头昏沉等症状轻不需要治疗。其实,若不治,长期脑供血不足会引起痴呆、脑梗死、脑萎缩等疾病。还有一些患者待临床症状缓解后就自行停治,实则由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是在脑血流量整体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才出,一经缓解就停治,稍遇诱因就易复发,故需进行一段时间的巩固治疗。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预防慢性脑供血不足。如伏案工作时,多活动腰颈,可缓解因颈椎压迫出现的脑供血不足;控制体重,平衡饮食,可降低一天的周期性心脑血管缺血程度;睡前喝水,早睡早起,可保证脑细胞的充分休息,防止血液黏稠;保持良好心态,避免忧思过甚,可减少失眠和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北京晚报》10.9 阳叶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