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我们知道,中国历来治国安邦有两条主线,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也就是刚柔相济、恩威并用、宽严结合、文武双管齐下。文的方面,长期以来是儒家的经典,有十三经;武的方面,有以《孙子兵法》为领头的《武经七书》。《孙子兵法》已经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元素渗透到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当中。
《孙子兵法》的特点与地位
曹操对《孙子兵法》有很高的评价,他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这个“深”就是深刻、深邃、高明。唐太宗李世民对《孙子兵法》的评价也非常高,“朕观诸兵法,无出孙武”。在西方,《孙子兵法》不仅仅是军事教材,更是其他的竞争领域里包括商业运作、企业管理里面借鉴的图书。
《孙子兵法》有三个特点:
第一,《孙子兵法》是竞争之道。只要有竞争的地方,有博弈的地方,《孙子兵法》必定都能发挥作用,提供借鉴。也就是说,双方博弈的过程当中一定会有一胜一负,即使双赢、多赢,也有赢面大小的问题,也就是说赢所占的比例问题。《孙子兵法》的属性就是讲竞争,讲战前的战略预测、战略规划、战略分析,讲战争实践过程当中的基本手段与方法。总而言之,是要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这是《孙子兵法》最根本的属性。
第二,《孙子兵法》是战略之道。中国兵书非常多,为什么《孙子兵法》这么深入人心,成为所有军事家、政治家和一般普通人所尊重的经典?重要原因之一是讲战略。战略是宏观的,是掌握全局的,是跨越时空界限的。我们好多兵书是讲具体的战术问题的,比如说火攻、水攻,随着武器装备的变化,你感觉到它已明显过时,所谓时过境迁,现在谁也不会用马拉的战车到战场上去。而战略的本质是超越时空的,也就是说要解决的是一些战略筹划上的最核心的、最根本的问题。
第三,《孙子兵法》是将帅之道。在中国古代,大家都学兵书,汉朝做了规定,普通的军官,也就是校级军官,包括下面的尉官和普通的军士,学《司马法》,就是一般的军人守则,什么时候该起床,怎么样站岗,怎么样出操,讲的是这些问题。将帅才学《孙子兵法》,这两者是要有区别的。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兵者诡道、兵不厌诈”之类的思想,道德就会没有底线,游戏就会失去规则,那将是一个恐怖的世界。因此,我认为《孙子兵法》是将帅之道,是大将的一种运用手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东西。
《孙子兵法》是本什么书
《孙子兵法》不仅是最早的一部兵书,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中国兵学的最高成就。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最重视的三本书是《易经》《老子》《孙子兵法》,《论语》还不在里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孙子兵法》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外对它的重视甚至超过我们自己。西方的重要军事学校有两部书是一定要学的,一本是《孙子兵法》,一本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这是基本的课程。他们在战争行动当中,也是经常借鉴《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讲战略思路,它对我们做任何的工作,各个领域都会起到作用。不说其他的,只说一条,《孙子兵法》里有一条原则,说军队在兵力的投入和使用过程当中要避免犯一个错误,就是“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到处要防备,就是兵力永远不够,所以孙子是关照全局的,更重要的是强调突出重点。不分主次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西瓜芝麻随地捡,那肯定完蛋。历史上有一个政治家,大家都对他非常推崇,就是诸葛亮。但我认为他是个失败的政治家。他最大的问题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一杆子插到底,连一个士兵犯错误打军棍,50军棍还是100军棍还得自己过问。原来应该是连长做的事情、营长做的事情,结果这个总司令、丞相亲力亲为。54岁就挂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他自己找的,累死的。
如何读《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5900多个字,13篇,相当于我们今天13章,应该怎么读?我觉得《孙子兵法》记住两个字就可以了,第一个字就是“算”。《孙子兵法》是指导战争的,战争就是两个过程,一是准备战争,二是实施战争。《孙子兵法》第一个字讲的是开打之前的“算”,也就是战略规划、战略分析、战略预测、战略运筹的东西。算什么?
一是政治。作战双方,哪一方政治清明,就会和衷共济、同心协力。孙子强调“令民与上同意”,让老百姓认同、拥护、支持、配合领导人的决策。
二是要算天时。天时首先是指自然气候,因为气候条件,和战争直接相关。
三是算地利。“地”就是地理环境。
四是“将”。有了天时、地利,事是要人做的,就要讲队伍。孙子讲得很明确,兵不用管,“树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不要紧,关键在于将,将才是主要的。
五是算“法”。人要做事,必须按规章制度来做。但法有时又是滞后的,有个时空上的落差,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有些规章制度经常会拖后腿,所以孙子讲“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
第二个字,“诈”。一旦打起来,孙子认为所有的军事原则都围绕一个中心,“兵以诈立”。兵者诡道,兵不厌诈。军队打仗靠什么来成功?就是靠欺骗来成功。在孙子看来,打仗就是双方之间比试骗术高下的过程,所以就讲了“诡道十二法”——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当然,孙子心目中,最高明的骗术是水乳交融、没有痕迹的。
《孙子兵法》的启迪
第一个启迪是全局意识。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孙子兵法》考虑所有问题都出于系统性、全局性。
第二个启迪是重点意识。孙子强调,看问题必须关照全局,但是做事情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抓重点,抓关键,然后中心突破,以点带面。蒋介石在解放战争当中为什么这么快被打败,有几个重要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一开始的战略就是错误的。他是全面进攻,全面进攻就意味着要打华中、要打东北、要打西北、要打山东,这种全面进攻战略在毛泽东高明的战术面前会很被动。等到蒋介石发现全面进攻失效的时候,变成了重点进攻,进攻陕北和山东,但这时候最佳的战略时机已经过去了。
第三个启迪是创新意识。宋襄公打仗的时候,他要成列而鼓,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不以阻隘等。但孙子说“兵以诈立,兵者诡道”,没有虚套的东西。就是说孙子是创新的。
第四个启迪是机遇意识。孙子强调不能守株待兔,要善于抓机遇,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强调隐瞒真相,伪装假象,引诱敌人来上当,这些都是他对机遇意识的强调。
第五个启迪是主动意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没有规则,就是最高的规则,就是唯一的规则。所以毛主席说了,一上战场,枪声一响,什么兵法都忘了。《孙子兵法》要求大家学兵法,但是,孙子的最大愿望,是大家学了兵法后,最终的宗旨是“忘掉”兵法。这才是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第六个意识,是优势意识。优势意识也就是“实力至上”意识。“胜可知,而不可为”,讲的就是这层道理。要立于不败之地,方能“不失敌之败也”。要战胜敌人,前提是做大、做强自己。
第七个启迪是忧患意识。任何事物都是利中有害,害中有利的,有一利必有一害。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因素,你就可以坚定信心,坚持下去,最后实现战略目标。
“杂于利而务可信,杂于患而患可解也”,在有利的情况下,在顺境的情况下,在主动的情况下,一定要考虑到可能不利的因素。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才能避免忘乎所以,趾高气扬,得意忘形,在阴沟里翻船。一个人的失败,一个团体的挫折,一个政党的危机,不在于逆境当中,而往往在于顺境当中。
(《光明日报》9.2 黄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