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9月19日 星期四

    汪精卫、陈璧君其人

    《 文摘报 》( 2013年09月19日   06 版)

      汪精卫和陈璧君曾是活跃于中国近现代舞台上的风云人物。20世纪初民国肇基伊始,汪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追随孙中山,成为创建同盟会最年轻的骨干。嗣后,革命党人在孙中山旗帜下开始了武装起义和革命宣传两条战线的斗争。汪任《民报》主编,以“精卫”为笔名,效法精卫填海之气魄,宣传三民主义,同改良派进行大论战。改良派首领梁启超十分惧怕汪的驳论文章,曾“私见汪精卫,欲以分谊动之”,平息论战。

      陈璧君生于马来亚,因南洋风气熏陶,她在中学读书时就追随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国人景仰的反清志士。1910年,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汪效仿荆轲刺秦王,北上刺摄政王,陈璧君则生死相随。后因事泄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吟诗言志,写下了脍炙人口、传诵一时的诗篇:“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在1923年后国共合作大革命中,汪、陈追随孙中山,是孙的“如身之臂”。之后,又全权辅佐孙中山北上,是孙病重时的代言人,并奉命草拟《北上宣言》及《总理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名言深入人心,妇孺皆知。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凭着起草遗嘱的身份,同盟会老党员的资格,当上了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成为炙手可热的党政军最高领导人,陈璧君因而也成了“第一夫人”。

      汪精卫和陈璧君曾有过一段令人炫目的历史。但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他们为何又逆潮流而动,卖国求荣,堕落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其一,权力欲使然。由于他与孙中山的特殊关系,在孙中山逝世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特殊的政治环境使其达到权力的顶峰。然而因为缺乏军事实力及驾驭各派的能力,致使他在与一个资历与声望远不及他的一介武夫蒋介石的争斗中,几经沉浮,由权力的顶峰一步步走下坡路。汪精卫深知,要夺回失去的权位,单靠自身的力量或与其他反蒋势力的暂时联合终难奏效。在中日战争这样的环境下,只能在国外寻找靠山。1938年底以后,日本对华方针由“军事打击为主、和平谈判为辅”,改为“军事打击为辅、和平谈判为主”,发出和谈信号,这正好与汪精卫等人的“和平救国”论不谋而合。在这种情势下,汪精卫同日本合作,“挟日制蒋”,就成为他“问鼎”最高权力的必然选择。

      汪精卫降日后,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写《黄花菜》一诗讽刺之:“时当二九天,蜀道菜花黄,此花有傲骨,胆敢战风霜。前方正抗敌,汪贼竟投降,领袖欲太重,汉奸也愿当。只知富与贵,不替民族想,呜呼汪精卫,不如菜花黄。”再看汪精卫为追逐权力媚日求和的丑恶嘴脸,真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其二,政治性格使然。汪精卫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知识分子恪守的政治信仰。青少年时期形成的这种政治性格,随着他党内地位的不断升迁和时势的变换,驱使其政治欲望水涨船高,欲壑难填。然而,由于汪精卫少年时期丧母丧父,其长兄对他管教极严,又形成了他外表谦和而心地狭窄、懦弱自卑而又要出人头地的矛盾性格。这种先天的重文轻武、懦弱有余、刚毅不足的性格,成为其“问鼎”政治、屡屡败北的致命弱点。孙中山晚年批评汪精卫“长于调和现状”和容易被软化,可谓一语中的。

      汪精卫虽没有当领袖的能力,却有极强的领袖欲念。在其从政生涯中,陈璧君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陈璧君生于南洋富商之家。从小受到父母宠爱,一呼百偌,众星拱月,形成了个性率直、作风霸道的性格,有浓烈的指挥欲和统治欲。在开展“和平”运动和叛逃问题上,她不仅越俎代庖,代汪表示“只要日本御前会议上承认汪先生出来领导‘和平运动’,汪先生是愿意出来的”。而且在汪精卫犹豫不决时又力排众议,极力主张离开重庆。她对汪久居蒋之下的政治地位强烈不满,甚至对汪精卫发出“难道当汉奸也坐第二把交椅吗”的质问。正是由于陈璧君的积极推动,汪精卫终于下决心脱离抗战阵营,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西哲有言:权力是一副毒药。回顾汪陈夫妇的曲折复杂人生,为了追逐权力,从当年声名显赫的反清斗士、革命党人,堕落为臭名昭著的汉奸政客、民族罪人。真是可悲,可叹,可警,可戒。  

      (《学习时报》9.16 李秀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