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漂亮的升学率、扎堆的优秀教师、雄厚的办学资金,“超级中学”将尖子生几乎“一网打尽”,进一步拉开与普通中学的差距;更有甚者,借炫目的高考成绩大肆敛财,与当地政府形成“抬举”的关系。那么,作为我国近邻的日本、韩国是否存在类似问题呢?
教育改革立足公平
二战后,日本全面改革学校制度。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地方交付税”制度,以消除贫富地区间教育经费不平衡;通过《学校教育法》规定办学基准,对校舍面积、师资水平、实验器材等都提出了明确标准;规范班级规模和师生比例,限制规模过大的学校;通过《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对偏僻地区进行政策倾斜,保证其优先录用大学毕业生等权利。
而韩国政府则于1968年取消初中入学考试制度,并在1974年开始实行高中“平准化教育”改革,通过书面推荐材料和区域就近入学等方式招收高中生,同时采取措施努力消除校际、区域间教育软、硬件资源的差异。
公办教师定期流动
1949年,日本的《教育公务员特例法》规定:平均每个教师六、七年更换一次任职学校,主要在本市或本地区进行,教师作为公务员的工资待遇不变。
韩国规定,新进教师首先要在落后地区执教,每隔2至5年,教师在本地城乡学校之间调动,在落后地区的教师有机会“流动”到城市来。为了鼓励教师向偏远农村地区流动,政府还给“流动”到偏远地区的教师提供“安家费”。
不一样的“超级中学”
日韩也有“超级中学”,但名同实异。
1983年,韩国建立了第一所“科学中学”,提供科学领域的特色教学,此后外语学校、艺术学校等特色中学不断出现。2002年,韩国制定的《英才教育促进法》生效,规定国家选拔并对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实施特优教育,扩大英才教育的范围。
从2002年起,日本文部省开始实施“超级科学高中”项目,对重点进行科学、理数教育的高中给予资助。2013年,文部省又决定从明年春季起,从全国高中挑选100所学校指定为“超级国际化中学”,促进其在英语、基本素养、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从中可以看出,日韩“超级中学”是对少数有特殊才能和禀赋的学生进行的“因材施教”,而并非以应试为主要目标。而且,其资金来源几乎全部来自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没有插手的余地,这也杜绝了中学疯狂敛财的自我扩张“冲动”。
(《解放日报》9.11 王少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