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印度人民院通过了《粮食安全法案》,法案的通过使得覆盖8亿人口的全球最大粮食福利计划距离成功实施又近了一步。
不过,《粮食安全法案》要生效还需得到议会联邦院的同意,在获得联邦院通过后,该法还要得到总统的批准,这样才能具有法律效力。依据该法,印度的绝大多数国民将有权获得廉价的粮食。
此外,在法案通过之前,印度政府已经实施的贫困家庭发放粮食卡计划将继续有效。被印度政府所认定的2430万最贫困家庭每月每户仍可领取35千克的粮食。依据《粮食安全法案》,孕妇和处在哺乳期的妇女每月可获得至少6000卢比的产期津贴,6个月至14岁的儿童将获得一定数量的口粮或熟食。
印度中央政府还将对缺乏足够粮食的地方政府提供资金,对各个州内粮食的运输、储存提供帮助。同时,为了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法案还规定,在颁发粮食供应卡时,每个家庭中最年长的成年妇女将被视为户主。
但是该法的实施可能会遇到巨大挑战,首先遇到的就是政府财政问题。
为了施行该法案,印度每年需要花费约1.3万亿卢比,比此前的粮食分配体系多支出约5500亿卢比。印度政府希望将2013年至2014财政年度的赤字从预期的5.5%降至4.1%,而粮食法案的实施将给这一目标带来巨大压力。
另一大问题就是受益者身份的认定。尽管依据《粮食安全法案》的规定,受益人群覆盖70%的人口,但占印度人口相当比例的贫民窟居民却可能因没有身份证明而无法享受这一福利,这就使得政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法治周末》9.4 廖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