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9月10日 星期二

    北宋皇帝纳谏

    《 文摘报 》( 2013年09月10日   06 版)

        纵观北宋九位皇帝,后世对他们的评价总体上是好多恶少。这些皇帝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听得进批评与建议,善于纳谏。

        宋太祖:不因诘问发怒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石守信、高怀德等人的武装后,想重新找一将才统帅禁军,他想到了符彦卿。符彦卿原是周世宗柴荣手下一名虎将,南征北战,军功累累。宋太祖取后周而代之,符彦卿俯首称臣,宋太祖加封他为太师。作为太师,名位已盛,再授禁军,恐重新埋下武夫乱国的隐患。为此,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赵普多次谏阻。

        但宋太祖主意已定,而且拟好了任命文书,交下面传达。赵普听说后,自作主张,截获了任命文书,去找宋太祖谏阻说:“惟陛下深思利害,勿复悔。”宋太祖不高兴地说:“卿苦疑彦卿,何也?朕待彦卿厚,彦卿岂负朕耶。”他自认待符彦卿不薄,符彦卿决不会忘恩负义、背叛自己。赵普见皇帝执迷不悟,便抬高声音说:“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是啊,周世宗也待你不薄,你不照样取人江山?!面对这种直言不讳的诘问,宋太祖竟出人意料地没有发怒,反而在沉吟片刻后,听从了赵普的建议,取消了对符彦卿的任命。(事见《宋史·石守信传》)其实,之前的“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决策,也无不是宋太祖纳部下之谏的结果。

        宋真宗:“提着脑袋”纳谏

        据《宋史·寇准传》记载,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20万大军南侵,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市),前线告急。宋真宗问计于群臣,参知政事王钦若建议迁都金陵,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建议迁都成都。宋真宗征求宰相寇准的意见,寇准愤怒地说:“谁为陛下出此下策,罪不容诛啊!如今唯一的办法,就是陛下御驾亲征。”

        宋真宗听从了寇准的建议,决定亲征。当宋真宗率军浩浩荡荡抵达黄河岸边时,发现隔岸的澶州城战火弥漫,杀声震天,宋真宗内心害怕,犹豫不前。寇准再劝宋真宗说:“在这关键时刻,陛下倘若疑而不进,势必坐失良机。”

        在寇准的说服下,宋真宗北渡黄河,深入战争最前线。将士们听说皇帝亲临火线,顿时士气大振,冲锋陷阵,连连告捷。辽军败退之际,只好请求与宋朝议和,宋辽边境从此开始了百余年的和平友好。尽管结局证明了寇准建议的正确性,但正如后来参知政事王钦若向宋真宗进谗言时所说,寇准建议御驾亲征,其行为无异于把皇帝“孤注一掷”,也就是说,这次,宋真宗是提着脑袋在纳谏。

        宋神宗:听得最深、落实最得力

        宋神宗作为一代改革之君,对于大臣的建议是听得最深、落实最得力的。例如,他听从王安石的建议,推行“熙宁变法”,尽管反对者甚众,但他一以贯之地把变法政策执行到自己去世离任。

        宋人高文虎在《蓼花洲闲录》中,曾记载过一桩宋神宗纳谏的趣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因为陕西前线用兵失利,宋神宗下令处死一名负责粮草的漕运官。在第二天的朝会上,宋神宗问宰相蔡确:“昨日批出问斩漕官,今日可否执行?”蔡确回答说:“臣正打算回奏此事。”宋神宗奇怪道:“有何疑问?”蔡确说:“祖宗以来,从未杀过士大夫,臣等不希望从陛下开始。”宋神宗想了想,说:“那么就刺面,罚配至偏远蛮荒之地吧。”门下侍郎章惇接过话头说:“这样,还不如杀之。”宋神宗问:“何故?”章惇说:“士可杀不可辱!”宋神宗大怒,声色俱厉道:“朕难道快意的事都做不得一件?!”章惇不紧不慢、不咸不淡地说:“如此快意,不做也好。”最后,宋神宗只得听从大臣们的意见,免去了漕运官的死罪。

        尽管这个史实涉及北宋的赏罚政策,不好用结果去推论决策的正确与否,但宋神宗从谏如流的性格,却可见一斑。

        (《北京青年报》9.3 晏建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