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古籍整理,有政策扶持,也有充裕资金,最令老专家们担忧的,是编辑队伍的后继乏人。
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赵昌平说,“古籍出版正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机。”他指着面前的《历代文话》和《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告诉记者:“当时出这些书都是自筹资金,换到现在,两套书均能获得60万元到100万元的资助,完全覆盖出版费用。”
但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却有些发愁:钱不是万能的,有钱不一定能找到人才。据社长助理田松青透露,1996年到2000年,古籍出版人才流失严重。这几年出版社一气进了20多位新人,大多为重点大学古籍研究、中文、历史专业的硕士、博士,但需要时间去培养,新人跟着老编辑至少要学习3到5年才算出师,真正有成绩大多在30岁以后。
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主持全唐诗文整理,他列出“收徒”标准:掌握著录、流传、版本、典藏、校勘等文献学知识,掌握声律、音韵、典故等诗歌知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官制变化、行政举措、祭祀礼俗、人事迁转、地理沿革等唐代历史知识。比照这一标准,不难理解为什么如今全国的专业古籍编辑还不到1000人。
古籍出版人才不济,与高校培养机制匮乏不无关系。赵昌平表示,“许多高校将古籍整理著作排斥在学术成果之外。”田松青也认为,时下有能力的人更愿意自己著书立说,而不是整理古籍、为人做嫁衣。
(《解放日报》8.19 诸葛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