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蒋庆泉,一位85岁的老人,在辽宁锦州市大岭乡务农,偶尔去集市上卖鞋垫。然而谁会想到,他却是电影《英雄儿女》中高喊着“向我开炮”的英雄王成的原型。
“向我开炮!”
1953年4月,抗美援朝战地记者洪炉下连队采访,通讯员陆洪坤向他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1953年4月16日,步话机员蒋庆泉所在的23军67师201团2营5连接到命令:攻占石岘洞北山,扼守阵地,组织炮火大量杀伤反击之敌。对手是美军王牌部队第7师。
蒋庆泉当时25岁,刚在此前的一场战斗中受了伤,还在休整中。原本要跟2营营长下连队的步话机员有事走不开,请他临时代替。
16日晚上8点,蒋庆泉随2营营长来到石岘洞北山。两天后,5连仅剩下20多个人在阵地上坚守。他们已经两夜一天没休息、吃饭,也没喝水了。“连长和排长都死了,营长叫我留下来联系炮火,等待接应。”
当时,距离抗美援朝停战还有3个月,胶着状态的战争更残酷。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去,在阵地的暗堡中,幸存的战友围着蒋庆泉保护他,以便他能顺利向炮兵指挥部通报炮弹的位置。
谈到战场上的瞬间,蒋庆泉充满了自豪感,语气铿锵。“炮弹打好了,我就谢谢炮兵同志;打远了,我就要求近点儿。离我方碉堡40米、30米、20米、10米、5米,你给我轰!”
当战友说离他太近时,他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喊:“别废话。向我碉堡顶开炮!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蒋庆泉呼喊的炮弹还没有来,他却被敌人的弹片击中肚子,还有一块弹片飞进右眼,眼前血红一片。在步话机另一端一直和蒋庆泉通话的是陆洪坤,他听到了“向我开炮”这句话不久,步话机里就再也没有蒋庆泉的回应。他猜测,蒋庆泉可能牺牲了。
1953年5月18日,洪炉根据陆洪坤的叙述,写了战地通讯《顽强的声音——记步话机员蒋庆泉》。当媒体正准备大力宣传时,上级突然命令所有报道要立即停止。因为在美军提供的战俘名单上,出现了蒋庆泉的名字。
看到《英雄儿女》什么都不敢说
被弹片击中后,蒋庆泉昏了过去,再一醒来已在美军的汽车上……一个多月后,他才开始能说话。美军审了他多次,但他的回答都一样:“我是1953年1月参军,我在1军1团1营1连1排,我们排就我1人。”
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停战协议签订后,6000多名志愿军归国战俘被送到辽宁昌图的归来人员管理处。他们仍然穿着军装,用印有“抗美援朝”的搪瓷缸喝水,却不再被当作自己人。负责审查归俘的干部下了论断:“人民军队的字典里没有被俘,被俘就等于变节。”
蒋庆泉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太难受了。过去的宣传在我们的脑子里留下的,就是脊梁直,骨头硬,只可战死不可低头。我却阴差阳错被俘了……到死我也解不开这个扣。”
1954年,蒋庆泉复员返乡。开始,家里人以为他死了,家门口还挂了烈属的牌子。等到他回去,补助烈属的小米没有了,但人能回来,家人还是高兴的。蒋庆泉自己却整天郁郁寡欢。别人问起他的战场经历,他总是岔开话题。
1964年,《英雄儿女》上映,成为那个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电影改编自巴金先生的小说《团圆》。其实在原著中,王成的牺牲本来就只有一句话,如何把这个人物角色塑造得更饱满,编剧毛峰和武兆堤煞费苦心,最后他们采用了洪炉以蒋庆泉为第一原型创作的“向我开炮”的故事。
1966年,蒋庆泉也和家人去看了这部电影,看到半截他就哭了。“这个好像是我,可是又不是我,为啥这样说?王成撩衣服的动作都跟我那么像,话也一样,但人家是英雄,我被俘了。我不敢说,也没说,只能趴被窝里哭。”
“你们都好吗”
几十年来,战地记者洪炉一直试图寻找到蒋庆泉。2010年,洪炉终于见到了蒋庆泉。
从那之后,来采访的人很多,蒋庆泉仍纠结于自己曾经的俘虏身份。“我也不承认自己是王成。我就说,我虽不是英雄,但也不是狗熊;我曾是俘虏,但我绝不是叛徒。”
如今,蒋庆泉每月可得老兵补贴800多元,每年还有1000多元的医疗费。每逢集市,他就和老伴去离家二里地的集市卖鞋垫。出发前,他要将几百双鞋垫搬到家中那辆已生锈的三轮车上,用麻绳捆好,然后招呼老伴出门。
过着这样近似清贫的生活,有人替他抱不平,但是他觉得现在挺好。“人如果连这点心态都摆不正,那怎么能行?”蒋庆泉说:“一生多坎坷,老来无续章,功过是非由他去,无需论短长。”
2011年8月,在民政部门安排下,蒋庆泉在长春一家医院接受免费白内障手术,58年前残留在他眼里的弹片也被取出。8名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的老战友来到医院看望他,见到战友,蒋庆泉哽咽地说:“好久没见了,你们都好吗?”
60年过去了,对于战争带给他们的荣耀与遗憾,他唯有一句:好好活。
(《环球人物》2013年第23期 颜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