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岁末,蒋介石以“亡国待罪之身”黯然落脚台湾。他当年曾写下“为人唾弃,为世讥讽,耻辱悲惨,于兹为甚”的感叹。此后26年,蒋介石长居孤岛,那里留下了他最后的印记,其中包括为数众多的行馆。
装修只算中上水准
行馆,旧时指官员出行时的临时性居所。蒋介石的行馆,特指蒋介石在台各地出行、视察和度假的住所。台湾到底有多少蒋介石的行馆?至今没人搞得清楚。史料记载他有47处行馆,相关纪录片称只有27处,部分学者又认为其专属行馆仅19处。
蒋介石的行馆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行馆几乎遍布全台风景绝胜之地,军事管制严密,如同封建时代皇帝的行宫般难以接近。人们想象其中必然富丽堂皇,但经走访发现,各地行馆大部分是当年日据时期政要的房舍,略加翻修,装修只算中上水准。
这些行馆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是蒋介石父子长期定居的官邸,如士林官邸。“两蒋”习惯在官邸接见访宾、商议大事,因此这里的戒备与岗哨异常森严;第二类是专为蒋介石巡行、避暑而兴建或改建的处所,如日月潭涵碧楼,其中设有临时指挥所,以应付突袭或轰炸等紧急事故;第三类是蒋介石巡行时,地方政府或单位提供的临时休憩处;最后一类,是蒋介石平日在重要办公处所周边临时休憩的地方,不为人知,却是他常常逗留之处,如阳明山中山楼。
西子湾的辉煌历史
早在清代就是“台湾八景”之一的高雄市西子湾,在国民党退至台湾后,成为蒋介石在台湾南部地区的首要行馆与临时指挥部。1958年金门炮战爆发,这里就是蒋介石运筹规划的基地。
两层楼的西子湾行馆,绿墙白瓦,每层面积约429平方米。西子湾沙滩广阔,蒋介石与宋美龄常在沙滩散步、观落日。金门炮战期间,蒋介石每日在西子湾行馆办公10小时以上,前后长达一个月。为便于指挥,台湾军方也在邻近行馆处,设置了地下临时战情指挥中心,并设有碉堡式警卫室,还配备了具有防原子辐射功能的三道金属大门,门厚均超过10厘米。
西子湾行馆也是蒋介石的重要宴会场所。1957年,他在此处接待了约旦国王侯赛因;1958年,伊朗国王巴列维在台南参观完海军基地后,在西子湾用了晚宴;1960年,越南总统吴庭艳访台,蒋介石也是在西子湾与他餐叙。
西子湾行馆算是较正式的贵宾会见场所,各项摆设都比较讲究。行馆现在保存的餐具就是从台北的“总统府”搬运而来,客厅的皮制沙发椅由南京运来,餐厅内别具南国风味的贝壳沙发则由前高雄市长陈启州进献。车库里停放着1948年出厂的美国柏加轿车,这是蒋介石在南京的座驾。
直到70年代,蒋介石日渐衰老,不耐浪涛声打扰睡眠,移居澄清湖,西子湾行馆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士林官邸“朝六晚九”
在所有行馆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士林官邸,这里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私人生活的重要居所。
考虑到宋美龄的基督教信仰,官邸内专门设有教堂“凯歌堂”,蒋宋两人时常邀请其他国民党元老一同做礼拜,包括张群夫妇、何应钦夫妇等。为安全考虑,他们要持通行证才可进入,时间约50分钟。凯歌堂共60个座位,前排4张贵宾沙发背部加装了防弹钢板,蒋介石与宋美龄固定坐在右边,蒋经国和夫人蒋方良坐在后方一排。除非有疾病或行程冲突,蒋介石总会来做礼拜。蒋家三代都在凯歌堂受洗,蒋经国三子蒋孝勇、蒋纬国独子蒋孝刚还在此结婚。
蒋介石生活相当规律,早、中、晚均会静坐30分钟。每天早晨6点起床,之后念诗、做运动、祷告、静坐,然后开始写日记、看书报、散步。外界曾传闻蒋介石的报纸是特别印的,不但是大字版,而且报喜不报忧,不过侍卫证实,蒋介石看的报纸和一般人的无异。直到年纪大了,眼力差,才由秘书读报。早餐后,蒋介石车队就由官邸出发,15分钟内抵达“总统府”。
喜欢晚睡的宋美龄大概上午11点起床,在床上吃早餐。蒋介石中午1点左右回官邸用餐,宋美龄在旁作陪。饭后,蒋介石会到花园散步,并踱步到鱼池边喂鱼,接着,他睡午觉或静坐,宋美龄则找黄君璧和郑曼青等国画老师到官邸楼下客厅习画。
晚餐是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间,餐后除了散步,蒋介石有时会与宋美龄乘车外出,9点准时就寝,即使看电影也不例外——他会在看到一半时返回。“夜猫子”宋美龄每天约午夜1点就寝,晚上常会找人下棋、打桥牌,孔家二小姐孔令伟和陈诚夫人谭祥也会不时找她聊天。
(《环球人物》2013年第22期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