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正在抓紧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据了解,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的多个专家团队参与制订了多套改革备选方案。8月12日,清华大学提出的养老体制改革方案率先在人民网上公开。
对于“清华方案”,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谈了自己的看法。
反对延迟退休年龄,最基本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人70%都不可能工作到65岁。一般而言,女的到40岁,男的到50岁,就会进入就业困难期。二是今后对于国家,压力最大的是就业问题。
延迟退休直接的结果就是,大龄劳动力会因为就业、收入的不稳定同时还要缴纳养老保险费而心生怨恨,青年劳动力则会因为就业机会缺乏,同时体面的工作更难觅而满腹愤懑。
看了“清华方案”,我对其中一些作为政策方案设计支撑的数据也提出一些质疑:
“清华方案”中提出,“约在2030年中国人均寿命可能达到80岁”,有什么根据?国家统计局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是74.83岁,到2030年还有17年,每3到4年人均预期寿命就可以长一岁?人均预期寿命其实越是接近峰值提高越慢。
“清华方案”还提出:从2015年开始,1965年出生的女性职工和居民应当推迟一年领取养老金,1966年出生的推迟两年。也许设计者没有考虑到这里有一个历史的“纠结”。1965年出生的女性,2005年时正值40岁;1960年出生的男性,2005年时正好45岁,他们都赶上了“转制并轨”的末班车。本来苦挨10到15年可以拿到退休金,如果又要推迟一年,同时还要再缴社会保险费,想过他们的感受吗?
为什么在提交改革方案的专家队伍中,没有一个组合是反对延迟退休的呢?建议人社部找一些反对延迟退休年龄的专家学者,让他们也提出改革方案,会不会有突破性的进展呢?
(《中国经济周刊》8.19 唐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