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8月20日 星期二

    论点短辑

    《 文摘报 》( 2013年08月20日   06 版)

        老子与孔子“中和”观念不同  苏保华在2013年第4期《武汉大学学报》上说,老子强调朴素本真、天人合一的生命伦理之“和”,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伦理之“和”。就本体论而言,老子和孔子“中和”观都立足于实践层面来阐释其对“善”的不同理解,区别在于老子倾向于自然生命本体,孔子则强调社会伦理本体。对礼乐的不同立场,是老子和孔子“中和”本体观的延伸,体现了其审美价值取向的不同,老子对礼乐持否定态度,主张“见素抱朴”,而孔子肯定礼乐,强调“绘事后素”;以“折中”与“调和”为基本态度,孔子的审美价值为“过犹不及”和“文质彬彬”,以“守中”和“和合”为思辨前提,老子的审美价值更强调“道法自然”和“大音希声”。

        明代士大夫的生活观念  陈宝良在2013年第2期《社会科学辑刊》上说,明代士大夫生活观念所呈现出来的两大趋势,无论是由雅趋俗,还是由俗返雅,尽管是时代风气的表征,但其最后的归趋必是经历了雅俗互动之后的雅俗兼备,使他们的生活呈现出“多样化”的色彩。基于生活的富足、安逸,“偷闲”观念开始在明代士大夫中风行起来,并最终确立了士大夫以闲情逸致为基调的生活模式。明代士大夫的清高脱俗,同样建立在对外在物体的寄托之上,即所谓托物寄志,就是通过这些与自己相似的物体,诸如竹木、花草、动物等,表示自己的清高脱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