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1年首次出版以来,《十万个为什么》成了几代中国人的阅读记忆,5个版本共发行了1000多万套,累计超过1亿册。如今,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已在上海书展期间正式发售。
新版表述更“中性”
相比前五版,新版中关于中国的内容少了,描述上也更为中性。“到了这个时代,我们要有世界的眼光,要有创新和全球视野,所以所有问题不能局限于中国和亚洲。”上海少儿出版社社长李远涛说,比如在《地球》卷,老版本中会有大量内容介绍中国的地理、地质知识,但此次增加了大量关于非洲、欧洲等地的内容。为了表述上的中性,在新版本中“我国”全部改成了“中国”。
90%问题与原版不同
在编写该书的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就是问题的收集和设置,在几年中,少儿社向读者收集了3万多个问题,还收集了图书市场上相关的“为什么”问题,然后再把国外有关“how & why”书里的问题收集起来,一共征集了5万多个问题。李远涛说,“90%与原版不一样。只有全新的问题,才有可能做完全不同的《十万个为什么》。比如《古生物》卷里的大部分资料都是最近十年的,它的信息放在全世界都是最新的,这才是做新版的意义。”
对于现在的读者来说,互联网可能是真正的“十万个为什么”,“我们这套书里没有一段内容是可以从互联网上找到的。这些‘为什么’在互联网上可能也有,但很多回答都是有问题的甚至是错误的,我相信等书出版了以后,肯定有读者把我们提供的‘答案’敲出来放到网上去。”超过互联网,这是李远涛最自豪的地方。
最后确定下来的4500多个问题,“正确的答案”可能就没那么多,很多问题没有答案。“大多数问题的回答是开放性的,而不是给出死的答案。”李远涛说。
编写主力是科学家
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总主编是中科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新版的创作以科学家为主,老版则以科普作家为主。
李远涛认为,这是新旧版最大的不同。“谁来创作就决定了内容是什么。科学家作主编来创作,他们能给新版带来体系性和前沿性。科普作者是提不出这样的体系的。”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要求,从第一版就参与编写的科普作家叶永烈,虽然依然参与了新版的编写,但相比以前编写的条目少了不少,因为前沿性的问题,他不太能写了。
同样的,比如在《航空与航天》卷,航天员杨利伟参与其中写了很多条,李远涛认为,“杨利伟有自己的亲身感受。”在《海洋》卷,关于深海的那部分,“蛟龙号”科学家是最适合写的人选,最后他们也如愿被找来参与编写。
让科学家担任新版的编写主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把科学性放在第一位,有趣第二位,“每一个条目是不能出错的,然后才是生动有趣,所以主要作家是科学家。”
(《东方早报》7.31 石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