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一直自诩“网购达人”,8年时间,她仅在淘宝网就花了16万多元。时间久了,她发现商家挖下的“坑”,能让人不由自主地购买“超出预算”的商品。
满百包邮
陈铭习惯在一家上海的网店里买零食,这家店有一条“购物满99元包邮”的优惠措施长期挂在店铺首页。“我刚下了一单,买了110多元的巧克力和牛肉干。”陈铭颇有点后悔地说,其实她原本只想买牛肉干,但算下来消费只有60多元,达不到商家“99包邮”的要求,于是又花了50多元买了一盒巧克力,这下总算凑够了“免运费”的要求。陈铭前后已经在这家店里买过二十多次东西,没有一单是在100元以下的。“有些放到过期也没顾上吃,只好直接扔掉。”
限时秒杀
去年8月电商集体大促销那几天,陈铭“秒”了好几十单,花了近万元。其中最贵的是一台原价6498元,秒杀价格3880元的电动跑步机,还有不计其数的图书、食品和衣服、鞋子。
现在说起来,陈铭对冲动消费后悔不已。最典型的就是那台没用几次就扔在角落里的跑步机。当时商家给跑步机规定了2小时的“秒杀价”,还用了“促销仅限2小时,限量20台”的宣传语,商品介绍旁边挂着倒计时,让人油然而生一种紧迫感——不赶紧按下鼠标的话,这个大便宜就要飞走了。“但我买完才发现,这个3880元的‘限时促销价’持续了两个多月,一直到这个机型不再销售。”
爆款推荐
陈铭的大学同学吴乐音说,她在网购时,对商家进行的所谓“爆款推荐”毫无抵抗力。
“爆款”,顾名思义就是“卖爆了”的款式。在很多网店里都会提供近期该款商品的成交量,如果这个数字达到四位数,就很容易引发“滚雪球”效应,吸引消费者疯狂购买。如果成交量达到五位数,很多人即便是出于好奇心也要一看究竟,商家利用的就是这样的从众心理。
一件55元的“爆款”白衬衫,吴乐音试穿了一次就直接送给了单位的保洁阿姨,因为衣服的料子有些厚,而且很硬,不是纯棉的。“可以说我是被成交量和评论骗了。”
店铺VIP
吴乐音自己也做点儿小生意,经常需要购买一些如礼品盒、包装袋之类的小东西。去年底,一家天津的网店颇为体贴地给她升级成了“店铺VIP”:享受正价商品8.5折的优惠。
正是这种“店铺VIP”的身份,令吴乐音忘记了消费中最重要的“货比三家”原则。“就拿一个织锦面的首饰盒来说吧,这家店正价是6.5元,打完折是5.3元左右;但同款式的首饰盒在很多店里售价还不到5元钱。”吴乐音在这家店里购买了300个首饰盒,单这一笔消费她就亏了近百元。
心理学家表示,人们往往倾向于维持现状,因为做出“改变”需要更多努力。网购商家正是迎合这种消费心理,设计了一个“尊贵身份”,尽量维系购买忠诚度,促使顾客养成某种很难改变的消费习惯。
拥有效应
当人们花钱买下一件商品,真正拥有并使用之后,往往会更加喜爱它,这就是消费心理学的“拥有效应”。目前网站购物相当广泛地利用“拥有效应”,一方面人们在网购时,还未购买就很容易感觉已经部分拥有该商品,从而提高购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当购买的物品真的送到你家时,由于自我说服陷阱,即使不十分满意你也倾向于不退货,更何况退货通常还要承担快递费用。
“我经常买到不适合自己的东西,但我从不退货。”去年一年,陈铭在淘宝花了3万多元,其中一半的消费都是购买衣服、鞋子。“有些号码不对的,就送给了亲朋好友,还有的我自己留着,总想着如果哪一天我突然瘦了十五斤就能穿了。”
(《北京晚报》7.23 窦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