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 讲 人:朱恒夫(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
演讲题目:长三角“非遗”保护之思
演讲地点:上海师范大学
人们常夸赞长三角地区“非遗”事项的雅致、柔美、精细,事实确实如此。昆曲的“水磨调”唱起来“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镕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江南丝竹,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旋律抒情优美,风格清新流畅。名闻天下的顾绣绣品使用的线细逾发丝,针刺纤细如毫毛,配色精妙。
由这三个项目,就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非遗”的精美程度。而这种精美绝非一蹴而就,需要经年累月的训练才能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昆曲艺人从拜师学艺到登台演出,需要五年时间;从登台到演唱技艺精熟,还要五年时间。江南丝竹中的乐器,不论是管还是弦,若要能参加和声演奏,没有三年时间的练习是绝无可能的;要自成一家,形成自己的风格,智力非常者还要花上十年左右的时间。只有富庶的江南才会出现不计时间、不计工本去专心致志学习一门艺术的现象。
而人在积聚了一定的财富之后,就可以用工雇人,不必亲自劳作,于是便形成了有闲阶层。而人在有闲之后,就会追求精神上的享受,“玩”艺术自然是既体面又有益身心。长三角地区的文艺事项,有许多就是由有钱又有闲的人“玩”出来的,而且玩到几乎完美的境界。即使是小户人家,也耐心地培养孩子慢慢夯实基础,以便日后练出一门绝活。与其他地方相比,长三角地区的“非遗”有着富庶地区特有的从容和精致。
(《解放日报》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