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7月27日 星期六

    透视大学校园分裂

    《 文摘报 》( 2013年07月27日   01 版)

        提要:看似“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制度所筛选出来的学子,仍然难以消除家庭经济地位的潜在影响,家庭的经济资本悄无声息地通过高等教育进行着代际传递。

        同寝室的不同暑假

        暑假,晚上10点,宿舍。郑君像往常一样备完了课,他催促自己,要赶紧睡觉。第二天一早,还要赶公交车换地铁,去第一个家教点,下午,是第二个家教点,直到晚上回来,再继续备课。他盘算着,“40天,不能再多了,我要留15天的时间自己学习”。

        他对面空荡荡的床铺,是他同班同学张宁的,他俩是北京一所高校的大二学生。期末考试后,张君按照此前申请的出国交流项目,已经飞往韩国的釜山国立大学。

        高校校园里,并非所有不同的选择都出自学生天然的兴趣差异,家庭经济条件更像是一个幕后推手,决定着不同出身学生的异样大学生活。

        对郑君来说,家教就只是份赚钱的工作而已,向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讲着那些数学、英语的应试技巧,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除了学会忍耐有钱人家孩子不时地乱发脾气,家教对我自己没有任何帮助和提高。”

        不同食堂“气候”不同

        以郑君所在的学校为例,学生常去的食堂分为三类,分别是一层的学生一/二食堂,二层的教工食堂/接待食堂,位于隔壁楼里面的设有咖啡馆的特色食堂。学生们戏称,这三档食堂的消费对象分别是普通青年/文艺青年/高富帅(白富美)。

        事实上,不同食堂间“气候”确有不同。6月底,记者走进这所高校的学生一/二食堂,打饭的学生大多是一个人,打到饭后坐下来狼吞虎咽,一个个眉头紧皱。

        二层的景象则有所不同。隔几步就可以听到学生在一起的欢声笑语。这里的饭菜并非大锅饭,多是10元、12元以及20多元的盖饭和火锅,相比一层要贵一半左右。

        而特色食堂的景象,与前两处大相径庭。这里的菜价和社会上的高档餐厅无异。来这里的学生多是成双成对。这里很难听到喧哗之声,多是一些窃窃私语。

        不用刻意地去校园里溜达,仅仅在食堂内就能看出学生的物质层次。每当从学生一食堂出来,郑君碰到从特色食堂出来的同学几乎都不打招呼,“有种陌生感”,“感觉不像同一个世界的人”。

        网络形成不同的“圈子”

        过去的10年,社交网站的兴起,进一步将大学校园分成不同的“圈子”。

        2007年,刘和大二,人人网兴起时,班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注册了账号。也就是在那段时间,刘和看到了那些有钱人家孩子的生活是如此的“潇洒”,“他们经常发各种各样的照片,化妆美照、主持经历、旅游、聚餐,都很美”。

        渐渐地,刘和感到,“差距太大,追起来很辛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情。”到后来,她几乎不怎么再登录这个账号了。

        湖南大学的一名讲师也有同感,她是2000年考进的大学。“我们当时在网上真的在认真讨论文学、思想,不像现在。”她说,网络上聚集着的要么是“炫富帖”、“卖萌帖”,要么就是各式“愤怒的青年”。

        刘和说,她的室友,“大家上完课回来,电脑一开,就各玩各的了。”而她所在的班级,除了唯一的一次集体春游之外,“平时都是小圈子一块玩儿”。

        差距很早就拉开了

        在现实的校园中,通常可以看到,那些家底殷实又希望出国的学生,他们的校内外活动丰富,生活轻松,似乎丝毫不用担心出国费用问题。而那些家庭条件一般但又立志出国的学生,却过得“跟牲口一样”,祁年就如此自嘲,他是一位北京211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他专门给自己算了一笔账——

        如果要顺利出国,不算学费,仅考虑之前的“准备”费用,就需要花近4万元,包括托福语言报名费1500元,考前点题、模拟冲刺课程2.5万元,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的培训加考试费用共计1万元。而这笔“准备”费用相当于他大学4年的学费加生活费花销的总和。

        所谓校园分裂,远不是到了高校才开始。曾留学斯坦福,现已回国创业的何峰,曾担任过美国某大学的中国地区面试官。他说,经他面试的不少北京优秀的高中生,大多是国际交换生,参加过模拟联合国的活动,“看的书都是我大学之后看的,比如叔本华的书,功底上比一些来自外地的普通孩子高出太多。“差距其实在高中乃至初中、小学就拉开了!”

        何峰有个朋友在哈佛大学,每年要作华人论坛,请来的演讲者都是政商界、文艺界的大腕儿。何峰很好奇,问那个朋友,“你们怎么能请来这种级别的人物?”朋友答道:“很简单,这帮人的孩子全在我们哈佛读书,让他们跟爸妈说一声就行了。”

        在何峰看来,“当金钱可以取代天资和勤奋的时候,中下层家庭的孩子就失去机会了,所谓竞争的规则就只有表面的公平”。

        调查报告的例证

        前不久,《蚁族》作者、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廉思对外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13)》,第一次提及大学毕业生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

        该调查显示,在家庭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大学毕业生当中,拥有大专学历的占51.9%,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44.2%。而当家庭年收入达20万元及以上以后,拥有大专学历的比例下降到14.8%,拥有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上升到79.6%。这说明,经济条件越好的家庭,子女受教育层次越高。

        此外,家庭年总收入20万元以上的大学生中,毕业于211高校和985高校的比例为35.9%,而家庭年总收入1万元以下的学生中,这一比例仅为13.2%。与此相对,毕业于普通高校的比例在低收入家庭中较高,为69.8%。这表明,家庭经济水平越高,学校层次越高,受教育的质量也越高。

        (采访对象中的大学生皆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7.22 邱晨辉  汪乐萍 魏苓 )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