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7月23日 星期二

    课题申报到了改革关口

    《 文摘报 》( 2013年07月23日   01 版)

        张君(化名)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某学科组前组长,曾多年从事评审工作。这个办公室每年掌控着400多个国家级、部级教育课题。

        张君有些厌倦自己的工作,课题申报间隔年限从5年缩短到3年,再到如今的每年一次,课题越来越多,“似乎上一轮刚评完,新一轮又来了”。

        课题申报频次增加的背后是国家投入的加大,根据全规办公布的数据,“十一五”期间课题的经常性经费从2006年度的810万元逐年上升到2010年度的2600万元,课题的申报数从2006年的6000项,激增到2010年的10000项。

        看着大量未被评上课题的项目书整车地拉到垃圾场焚毁,张君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

        在他看来,教育科研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到底起到多大作用本身很难评价,在这种情况下,申报周期是否需要如此频繁,经费应该用在哪里,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张君一直认为国家需要重视人文研究,“但现在的课题相当多是短期行为,不做一手研究,不做田野调查,多是网上查找文献。”

        一位曾在全规办工作的专家也持这种观点。他说,现在大多课题多为文献性的,可数据是免费可查的,不用出差,这样的课题经费,却常常高达十多万,“这钱怎么花,我都替他发愁”。另一位专家表示,有的课题不揭露不研究问题,完全是歌功颂德。

        张君透露他的另一个发现:有申报者在全规办申报后,又简单修改下标题和内容,继续在省里或其他社科基金申报,这就意味着同一个课题理论上可以拿到多笔经费。

        “课题申报和规则设置已到了改革的关口。”他说,“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剥除课题申报附加的政绩、职称等利益因素,让科研回归科研本身。”

        (《中国新闻周刊》7.15 刘子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