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研究人员发布报告称,目前每年全球因空气污染而死亡的人数超过200万人,东亚、印度和东南亚是空气污染重灾区。去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指出,每年有70万人死于因臭氧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有近200万人过早死亡与颗粒物污染有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将空气污染问题推到风口浪尖,那么,什么是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呢?
或许可以从最近印尼烧芭事件中看出端倪。该地区传统落后的刀耕火种方式、薄弱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当地烧芭行为屡禁不止,地理位置与夏季风的影响,使空气污染殃及邻国。更具普遍性和危害性的是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污染,在各国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另外,汽车尾气排放也是空气污染的幕后黑手之一。
欧美国家曾因空气污染付出了惨重代价,痛定思痛后大力开展治理,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不管是在狄更斯的小说中,还是在莫奈的油画中,都可以看到烟雾缭绕、备受污染的伦敦。英国政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反思治理,不仅陆续出台相关法案,而且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治理污染,效果显著。为治理恶臭熏天、酸雨频繁的鲁尔工业区,德国推行100个“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一方面通过立法限制颗粒物的排放,另一方面通过安装过滤器等技术手段减少排放。法国则通过应急方案与长期措施,双管齐下防治污染。
这些国家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解决空气污染值得借鉴的思路。在各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发展与环保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我们应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发展与防治并举。
(《人民日报·海外版》7.16 王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