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如今会引起许多人的负面联想。但在上世纪50到60年代,苏联消费者曾迷恋中国商品。
苏联所有进口商品都是给国家“重要人物”用的,因此压根儿不会进口质量低下的商品。苏联消费者当时形成的印象是“进口商品”就是“体面的”。这同样适用于中国商品,如中国的风衣、“长城牌”猪肉罐头,它们在苏联人眼中都曾是一级商品。当时,“中国制造”的标志被视为是质量保障。
对于那一代人来说,中国制造的羊皮大衣,或仿冒的蒙坦纳手表都成了孩提时代和青年时代的标志物;关于布拉戈维申斯克到黑河这条“倒爷”必经之路的记忆充满浪漫色彩:大大的泡泡糖、粉红色的九分裤、松紧裙、漂亮的上海回力鞋和木扇子……;女性则怀念童年时穿过的中国裙子:“中国儿童裙、毛衣、外套和鞋子的质量令人惊讶的好,不掉色,也穿不烂,一件东西够好几个小孩轮流用。”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日用品中,也有许多“标志性”的东西。当时,每个中学生的梦想是“带有音乐和计算器的红色铅笔盒”,还有“里面有鱼和水的刻度尺”。另一个时髦的东西是中国随身听和游戏机带,还有每家都能找到的中国产的羽绒服,许多俄罗斯家庭最爱的物品则是中国暖瓶。
(《青年参考》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