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时尚出现,众人纷纷效仿,形成所谓的流行文化。动物也有文化吗?近期,科学家用科学证据表明动物文化是存在的。
目前,多数人同意文化应该是指群体中新行为的社会化传播。
英国一个研究小组在南非对野生绿猴进行试验,给两群猴子各两盘玉米粒,一盘染成粉色,另一盘染成蓝色;其中一群的粉色玉米被浸成苦味,另一群的蓝色玉米被浸成苦味。猴子们很快都学会了回避苦味的那一盘。
等到有27只小猴出生并能吃固体食物,研究人员做了改变:仍然是不同颜色的两盘玉米,但味道都正常。接下来2个月里,成年猴子和小猴都对本群体原来爱吃的那种颜色表现出强烈偏好,虽然现在两盘玉米吃起来都一样。
另外,试验期间有10只成年雄猴从一个群体搬家到另一个群体,它们纷纷放弃旧习惯,其中有7只第一次进食就接受了新群体的“传统”,显然是受到其他猴子的影响,迅速融入了“当地文化”。
座头鲸有一种捕食方式:在水里向鱼群吹出一串串气泡,使受惊吓的鱼聚集到一起,然后游过去吃掉它们。1980年,一条座头鲸发明了一个新技巧:吹泡泡之前先用大尾巴拍打水面。经过长期观察,科研小组发现,在27年里,用尾鳍拍打水面的技巧扩散到了当地37%的鲸当中。采用新技巧的座头鲸,绝大多数看起来是从其他鲸那里学到的。
一些科学家认为,对绿猴和座头鲸的新研究表明,动物会注意同类的行为并受其影响,这正是“社会化传播”的体现。
(《光明日报》5.28 王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