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3年06月01日 星期六

    音乐巨匠瓦格纳的双面人生

    《 文摘报 》( 2013年06月01日   06 版)

        德国音乐家理查德·瓦格纳出生于莱比锡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在瓦格纳六个月大时感染伤寒去世。母亲乔安娜·罗西娜·瓦格纳不久后改嫁演员、诗人和剧作家路德维希·盖尔。受继父盖尔的影响,瓦格纳很小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16岁时参加贝多芬歌剧《费德里奥》的演出后,将作曲作为终生的职业。

        1842年,29岁的瓦格纳开始在德累斯顿皇家萨克森宫廷乐队任指挥。在这里他实现了音乐生涯上的重大突破—歌剧《黎恩济》首演。在此后创作的作品中,瓦格纳将诗歌、音乐和舞台表演融于一体,表达的主旨是“对人性最赤裸的展现”。

        瓦格纳继承了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的歌剧传统,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成为德国歌剧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大师之一。但同时,他在政治上的偏激又使他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人物。

        瓦格纳笔下许多歌剧的主题源于日耳曼人祖先的英雄史诗。这些神话传说十分符合纳粹所宣传的日耳曼民族的种族优越感——魁梧的德意志人勇敢而坚定地与其他民族战斗。希特勒就是个瓦格纳迷。奥地利历史学家哈曼在其撰写的史书中说:“每当上演瓦格纳的剧目,年轻的希特勒总是在后排的站票席上观看,几乎场场不落。”虽然瓦格纳生活的时代比希特勒早了半个多世纪,但瓦格纳的反犹主义思想与希特勒不谋而合。瓦格纳曾在他撰写的《音乐中的犹太文化》一书中诋毁犹太人,称犹太人根本不具备“任何真正的艺术才能”,甚至认为“犹太人瓦解了德国文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瓦格纳家族依然难以摆脱纳粹的历史阴影。直到2009年,家族后人才勇于面对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在德国也有一些人认为,有必要将反犹主义者瓦格纳同作曲家瓦格纳区分开来。柏林国家歌剧院首席指挥巴伦博伊姆在接受德国记者采访时表示,音乐不具意识形态,瓦格纳是一名反犹主义者,但他的音乐不是。

        (《光明日报》5.26 柴 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